为乡村振兴播下更多“火种”
我省搭建广阔舞台外引内培,让更多人才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为乡村振兴播下更多“火种”

2020-11-01 大众日报 03版

  几位村民在聊城市茌平区耿店村的现代化玻璃温室内试用现代化采摘设备。近年来,许多在外打工的年轻村民回乡建棚种菜,当起了“棚二代”,他们带来新思想、新业态、新技术,成为耿店村发展振兴的主力军。(□新华社发)

  □ 本报记者 王兆锋
  一个人返乡创业,6年时间,能带动多少农民就地就近就业?任丽交出了优秀答卷。
  秋日,暖暖的阳光下,尚谷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的玻璃温室大棚里,芦荟长得正旺。用手捏一捏,厚实、水分十足。“这是我们利用中医农业‘草本活性肽’技术培育的‘天肽芦荟’,富含微分子多肽,不但能当蔬菜食用,还能制成化妆品和保健品。”尚谷农业董事长任丽说。
  目前,尚谷在菏泽市定陶区黄店镇建起了占地2000多亩的产业园,带动发展周边5000亩的40个种植基地,在“大健康中医农业”产业链上,有3万多人共舞。
  “70后”的任丽,以前在青岛从事金融工作。2014年,受家乡召唤,她决定返乡创业搞“大健康中医农业”。
  “通俗地讲,就是把中草药喂给农作物‘吃’,产出更加安全健康并具备功能性特色的农作物。”任丽说,尚谷与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去年,国内首家“中医农业院士(专家)工作站”落户尚谷,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等16位专家组成的团队,围绕中医原理“草本活性肽”的科研与应用,构建绿色生态农业体系。
  目前,尚谷已经成为当地乡村振兴人才的“孵化器”。尚谷免费对当地农民合作社及家庭农场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成为专业化种植的“行家里手”。种植大户牛立俊,采用“草本活性肽”中医农业配套技术,选种尚谷科研团队培育的西红柿。种出的西红柿不仅增加了产量,而且因为口味好一斤多卖5毛钱,年平均收入五万元以上。尚谷还以“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来发展“订单农业”,带动农民学技术,培养新型农民队伍。
  为吸引人才“凤还巢”,各地各出高招。以定陶区为例,吸引任丽这样的人才回归不是偶然的。该区成立返乡创业管理服务中心,在上海、广州等本地人才聚集城市设立返乡创业服务站,以“一条龙”全链条式服务,搭建起人才返乡创业的桥梁。通过建设省级小微企业创业辅导基地、市级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人才回来后,扶上马送一程。
  回归的人才会“念经”,本地培养的本土人才也很“牛”。
  杜启科是菏泽市52名新型职业农民中级职称的获得者之一,他原本是曹县五里墩村的一个泥瓦匠,和村办企业银香伟业共同成长,现在已经成为业内小有名气的养牛专家。
  在银香伟业养殖场,杜启科领着我们看牛。一头头牛听着悠扬的音乐,有的把头伸出来吃料,有的悠然地卧在床上休息。在老杜的实验室里,则摆放着桑叶、薄荷、金银花等,老杜说:“这是我们在用牛粪改良的有机土壤里种出的中草药,根据牛的不同生长阶段适量添进饲料里。这种饲养方法,在全国不多见。配方是我们自己研发出来的,正在申请专利。”
  让杜启科自豪的是,他带出了十几位徒弟,有的在别的企业成了技术骨干,有的自己搞养殖,干得风生水起,还有一位考上了南京农大的博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们又会带动更多人学技术、致富,形成了‘发面头’效应。”
  记者了解到,为培育本土人才,激活内生动力,我省创新性地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职称制度,让一批“土专家”“田秀才”脱颖而出。目前,已评选出976名新型职业农民,两年培训高素质农民8.5万人。这些“土专家”“田秀才”带头应用先进科学技术,积极向身边的农民群众传授科技知识,带动周围群众增产增收、创业致富,为乡村振兴播下了更多“火种”。

专家点评: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博士生导师董振华: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强力支撑。当前,各地普遍存在农村人才短缺问题。山东省通过搭建舞台,外引内培,有的放矢吸引人才返乡创业,因地制宜培育本土人才,效果明显。成功的经验就在于这样:对于引来的人才,通过精准扶持,引得回、留得住;通过各种方式,整合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培养更多的本土“能人”,让这些新型职业农民在农村希望的田野上奔跑追梦,为乡村振兴注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