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党旗飘扬在强农兴农一线
山东农大农学院让党建贯穿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全过程——

让党旗飘扬在强农兴农一线

2020-11-12 大众日报 15版

  □ 本报通讯员 王 静 李 涛
    本 报 记 者 王桂利
  多年来,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紧紧抓住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党建活力转化为发展动力、把党建成效转化为发展实效。
  2018年,农学院党委入选首批全国党建“双创”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对标党建标杆院(系)建设要求,探索创新党建工作模式,让党建贯穿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全过程,让党的旗帜在高校基层阵地高高飘扬。
夯实人才培养的新高地
  农学院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将红色基因的传承融入“立德”、聚焦“树人”,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到田间、从线下到线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师生,拓宽了新时代党建育人的新思路。
  “农业生态思想强调人类对农业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也是绿色农业、智慧农业和农业科技进步赖以发展和前进的哲学基础……”在农学院党建工作室里,农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副书记宁堂原教授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党支部书记侯爱萍教授正在交流。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农科教学结合起来,如何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如何在公共课程中体现专业思政,这些都是两个党支部结对共建以来,共同备课时最常研讨的主题。
  结对共建是农学院党建“双创”建设的举措之一。两个党支部以组织共建、党课共上、活动共办、难题共解、成果共享等形式,开展同上一堂课、同过一次组织生活、共同备课研讨等活动。
  课堂之外,田间地头也是学生成长的广阔天地。学生党支部积极参加全国农科学子联合实践活动,探索“三维一体”实践育人模式助力精准扶贫。今年疫情期间,农学院学生党员纷纷助力春耕生产,60多位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陆续将鲁中、鲁西南、鲁北、鲁东各地的小麦苗情、病虫害情况以及春季生产问题通过邮箱、微信等途径传给老师。
  党委书记徐剑波指出,全校每一门课程都要肩负起育人功能,每一位教师都要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职责,全员、全程、全方位地引导青年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坚定为国奋斗的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感。
打造服务乡村振兴的新模式
  以国家和山东省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和人才资源为优势,带领农民丰收致富,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一直以来都是山东农大人不懈的追求和奋斗方向。
  2018年以来,教工党支部主动对接“三农”企业开展帮扶活动,500多人次专家教授深入农业一线指导农业生产、产业结构调整、高产创建,举办“三农”专题培训20余场,培训基层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等3000余人。
  张吉旺教授是玉米栽培专家,也是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他常年奔波于省内各玉米主产区,深入农户和田间,推广“一增四改一晚”玉米高产栽培管理技术,推动全程机械化生产,连续创造了我国大面积夏玉米高产记录,指导的种粮大户多次夺得全省玉米“粮王大赛”总冠军。
  两破冬小麦全国单产记录的李斯深教授,正在围绕“山农29”“山农30”两个品种开展拓展攻关,“不仅这两个品种还有潜力可挖,我们还在继续培育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让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泰山学者”种业计划专家万勇善教授研究花生育种31年,培育出“丰花”“山花”系列花生新品种34个,研发花生生产新技术10余项,良种良法配套累计推广1.5亿亩,产生社会经济效益200多亿元。
  农学人把乡村振兴的强烈使命感化作前进路上的责任感,把梦想的种子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用行动捍卫着“中国碗、中国粮、中国品种”的宏伟梦想,打造着服务乡村振兴的“山农样板”。
树立基层阵地和谐发展的新标杆
  坚持开展“过硬党支部”建设,选优配强支部书记,培育教师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形成“头雁效应”,增强支部凝聚力、影响力、战斗力,成为农学院党委推动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双融合双促进的新举措,树立了学校基层组织党建工作的“新标杆”。
  农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坚持建好“三田”,着力打造支部党建“责任田”、社会服务“丰产田”、融合发展“示范田”,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教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支部有12名知名专家教授在农业农村部种植业专家指导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等担任岗位科学家等,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咨询建议、调研报告100余份。两年来,支部共选派16人次到地方担任科技副县长、科技特派员等,深入一线指导农业生产,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贡献智慧。
  2018年8月,支部成员李勇副教授到德州庆云县担任科技副县长,积极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进村,推广农业技术到户,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校地合作的“庆云样板”得到当地农民和政府的高度认可。
  支部党员教师结合科研项目,通过试验示范基地、现场观摩、培训班等方式带动农技人员培训,培养了一批懂政策、有技术的基层农业推广队伍和新型职业农民,支撑起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近两年,支部面向全省组建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举办各类科技培训75场次,培训农技人员和农民1.62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