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大楼前,员额法官向宪法宣誓。(□张依盟韩国健报道)
□ 本报记者 赵君 齐静 张依盟
法者,治之端也。执政兴国,离不开法治支撑;社会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百姓福祉,离不开法治保障。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深入推进法治山东建设。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山东牢记于心、践之于行。“十三五”以来,全省上下坚持厉行法治,大力弘扬宪法精神,深入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积极探索法治领域改革,夯实发展稳定的法治“压舱石”,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氛围越来越浓厚,法治山东“金招牌”越来越闪亮。
坚持问题导向、紧扣实践需求,扎实开展重点领域立法,不断提高立法质量——
立良法,促发展保善治 “传染病疫情期间,到同一医疗卫生机构收集、运送医疗废物的间隔时间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对传染病疫情期间违反医疗废物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行为,依照法律、法规规定从重处罚”……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医疗废物如何有序有效处置?立法规范!3月26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山东省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这是全国第一部省级层面关于医疗废物管理的专门地方性法规,为疫情防控“火线”提供了法律“弹药”。
小智治事,大智立法。回望“十三五”,山东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坚持问题导向、紧扣实践需求,扎实开展重点领域立法,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努力做到“立一件成一件”,行得通、真管用。5年来,共制定法规和法规性决定57件,修改法规75件,废止法规和有关决议、决定32件,宣布失效决议、决定12件。
改革发展的“堵点”“盲点”,就是立法的重点——
制定全国首部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促进条例》,以创制性立法引领和推动改革,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保驾护航;出台《山东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一窗受理·一次办好”改革上升为法律规范,优化营商环境有了地方性法规可依。
人民群众关注的“痛点”“难点”,就是立法的焦点——
通过国内第一部省级反家庭暴力地方性法规《山东省反家庭暴力条例》,确立首办负责制,扩大申请人身保护令范围,向家庭暴力说“不”;出台《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作出“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的规定。
2019年5月7日,一场特殊的立法听证会在烟台长岛举行。创新听证方式,下沉听证地点,省人大常委会首次将立法听证会开到“渔民家门口”,就《山东省长岛海洋生态保护条例》听取生产企业、渔民养殖户等基层各行各业的陈述。这一打破惯例的探索,拓宽了人民群众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也收获了真实、有效、接地气的立法意见。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立良法,就必须开门立法、问法于民。5年来,山东坚持网上征求法规草案意见建议,深入基层、贴近群众集中召开立法听证会,创新试点“返场听评、蹲点调研”立法工作方式,充分发挥立法顾问、立法研究服务基地“外脑”作用,确保了立法更好地体现民情、汇聚民意、集中民智。
2015年底,全省设区市全部获得地方立法权。“十三五”这5年,也是各市加紧地方立法、特色立法的5年。《济南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临沂市蒙山保护条例》《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截至目前,各市共制定180余件地方性法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沿海七市均出台了海岸带保护法规,山东在全国率先实现沿海城市海岸带保护立法全覆盖。
不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僵尸文件”怎么办?坚决予以清理,全力破除阻碍发展的制度束缚。2018年,省人大常委会对符合报备条件的规范性文件进行了全面清理,共清理文件766件,督促文件制定机关对其中77件进行了修改、废止、宣布失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山东首个规范性文件基础数据库,为运用大数据提高备案审查工作质量和效率奠定了坚实基础。
将法治政府建设作为依法治省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
履责用权,“法”字当头 依法而治,循法而行,为政者须率先奉法。
行政机关是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主体。加强法治建设,各级各部门和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法治思维,提高运用法治方式的能力,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十三五”以来,山东将法治政府建设作为依法治省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省政府定期召开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会议,主动向社会公开年度法治政府建设情况。
“邀请我参加讨论稿的座谈会,不仅是对我们政府法律顾问的重视和信任,也是政府部门履责用权先想‘法’的突出表现。”连续三次当选省政府法律顾问,山东康桥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张巧良深有感触。去年,张巧良对山东多项重点领域立法提出意见和建议,并被相关部门采纳。
政府法律顾问工作,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一环。山东是全国第一个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的省份,目前省、市、县三级政府普遍建立起法律顾问制度。同时,还积极试点建立党政一体的法律顾问制度,将法律顾问服务范围扩大至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各部门单位和各人民团体。三年多来,各级政府法律顾问共参与政府立法、规范性文件审查等1万多件,参与办理各类行政复议应诉案件1000余件。
行政执法是法治政府建设的中心环节,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山东通过全面推进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给执法部门戴上“紧箍”,敦促执法人员依法行政、规范文明执法。
“执法人员都是出示执法证件后,再进行执法检查。整个过程还会全部记录下来,执法行为更加透明。”在滨州市组织的涉企行政执法随机回访中,多家企业为行政执法全程留痕点赞。为化解随意执法问题,滨州市探索开展涉企行政执法备案管理制度,督促执法部门制订年度涉企执法计划,不得超出计划到企业检查,为企业健康有序发展创造良好执法环境。
不仅如此,为加强行政执法主体和执法人员管理,山东还在全国率先启动行政执法主体和行政执法人员“两清理”工作。清理后,2019年全省行政执法主体共7656个,比清理前减少2664个;行政执法人员共166313人,比清理前减少49137人。
健全“接诉即办”机制、“免罚清单”机制、“法律服务代理”机制、“限时清欠”机制……良好的法治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今年是“重点工作攻坚年”,全省发起九大改革攻坚行动,优化法治环境便是其中之一。《关于严格依法办事优化法治营商环境的意见》随之出台,集中清理一批不利于营商环境和公平竞争的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开展政府违约失信问题治理,探索建立“山东法治指数”等16项改革攻坚举措扎实推进,山东用法治架起“防护网”、竖起“边界线”、托起“公平秤”,营商环境更加稳定公平透明。
以示范创建带动建设水平提升,山东积极参与国家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滨州市获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淄博市“行政复议标准化体系建设”和济宁市“健全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机制”获评示范项目。与此同时,省级示范创建也扎实开展,今年10月,第一批山东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公布,4个示范市、30个示范县(市、区)、30个示范项目获命名,营造起良好的法治政府建设氛围。
办案质效得到提升,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
让人民群众感受更多公平正义 369名员额法官,197名员额检察官!9月28日,山东新一批员额法官检察官遴选结束,566名遴选出的员额法官检察官经过相关程序后将走上办案岗位,成为山东司法一线骨干力量的重要补充。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回首过去5年,山东深入推进司法责任制改革,努力在多个领域先行先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作为司法责任制改革的基石,员额制改革实现了法官检察官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截至目前,全省共遴选出员额法官检察官1.4万余人。入额就办案,办案要负责,办案质效得到切实提升,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
优化资源配置,释放审判活力。山东还普遍建立新型审判团队,实现了审判权公正高效运行,法官人均结案数量大幅增加。统计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全省法院共收案837万件、结案825万件,反映办案质量的主要指标持续向好。
2月3日上午9时,一起劳务合同纠纷案,在滨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而庭审现场,除法官和书记员外,旁无一人。原、被告及委托诉讼代理人通过互联网法庭进行了法庭调查。
这是山东深化智慧法院运用的一个缩影。目前,全省三级法院共建有互联网法庭1500多个。今年疫情期间,各级法院通过互联网法庭审理了大批案件,既及时维护了当事人合法权益,又有效避免了疫情扩散风险。
不仅如此,为深入落实司法为民便民,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智慧法院带来的红利,今年6月起,山东还率先在全省法院全面推开全流程、全节点、实时在线的网上办案模式,当事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网上立案、缴费、退费、阅卷和诉讼,电子送达用时由原来的平均15天转变为一键送达。
7月14日,威海刘公岛码头,在检察官的见证下,工作人员将一袋袋许氏平鲉鱼苗送入放流槽,250余万尾鱼苗流入黄海。投放这些鱼苗,是为了修复被破坏的海洋渔业资源,而这200万元的鱼苗费用,全部由一起非法捕捞水产品案被告人郭某等承担。
环境污染、资源保护不力,谁来管?公益诉讼“亮剑”!自2017年7月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全面推开以来,山东检察机关秉持双赢多赢共赢的办案理念,立足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侵害公益的问题,共立案8655件,办理诉前程序案件8096件,提起诉讼677件,其中,行政机关主动履职纠错7304件,诉前整改率达98%;诉讼请求获法院支持率达100%,公益司法保护的“中国方案”在齐鲁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回望“十三五”,不论是深入落实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还是大力推动解决执行难,不论是积极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还是立足职能持续优化法治营商环境……一项项司法重点工作在山东有序推进,公平正义的阳光更多地照进人民心田。
法治的真谛,在于全体人民的真诚信仰和忠实践行。如何将法治真正融入群众生活、送到群众心里?今年国庆假期,一场“法治清风之旅”让烟台市牟平区刘女士一家倍感清新:在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到法德文化广场散步……“既放松身心又学到法律知识,有意义也有趣味,孩子很喜欢。”刘女士说。
创新“法德共进”普法模式,丰富“法律六进”载体形式,2017年以来,烟台市用老百姓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普法,在发动群众参与中提高普法效果,让普法“活”了起来,也“火”了起来。
不只是烟台,“十三五”以来,普法宣传在山东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宪法宣传日”扩大为“宪法宣传周”,宪法宣传迈上新台阶;“谁执法谁普法”有力落实,法治宣传融进法治实践全过程;紧抓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学法档案纳入干部人事档案统一管理……法治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齐鲁大地蔚然成风。
时代呼唤法治,人民期盼法治。进入新发展阶段,山东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法为纲,崇法善治,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