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亮丽答卷

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亮丽答卷

2021-01-17 大众日报 01版

  □资料:毛鑫鑫制图:巩晓蕾

  □ 本报记者 毛鑫鑫
    本报通讯员 刘成旭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2018年3月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
  牢记嘱托,砥砺前行。“十三五”期间,山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坚定扛起“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重要政治任务,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坚持高位推动、系统谋划、精准施策,奋力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亮丽答卷:农业综合产能持续提升,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扛牢大省责任,农业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1089.4亿斤!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山东统筹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打赢了小麦条锈病、玉米草地贪夜蛾阻击战,克服了干旱、低温冻害、洪涝、冰雹等灾害影响,夏粮、秋粮均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比上年增加18亿斤,占全国增量的16%。
  “粮安天下”。农业大省的责任首先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山东坚定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总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希信说。
  赤霉病被称为小麦“癌症”,可导致减产10%-20%,重病田可致绝收,但相关研究全球鲜有突破性进展。就在去年4月,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山东农业大学孔令让科研团队的成果,其首次从小麦近缘植物中克隆出抗赤霉病基因,为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找到了“金钥匙”。
  山东牢记总书记“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的嘱托,不断加大良种研发推广,同时瞄准关键环节和“卡脖子”技术强化联合攻关,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目前,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7%以上。
  “像抓粮食生产一样抓生猪生产”,山东坚持非洲猪瘟防控和稳定生猪生产两手抓,生猪存栏在全国率先实现止跌企稳,自2019年8月以来连续平稳回升,目前全省生猪存栏已恢复到常年水平的96.5%,预计今年年底将恢复到正常年份水平。
  全力保障“菜篮子”“果盘子”供给充足,山东肉类、水果、蔬菜、水产品、花生产量分别占到全国9%、10%、11%、13%和16%,稳居全国前列。在此基础上,山东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高。
  去年12月,青岛农业“国际客厅”正式启用。目前,国际农业会展交易中心、超级植物工厂、国际农业双创交流中心等项目已投入使用。全部建成使用后,每年将增加就业岗位3万个,实现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超过100亿美元。
  不断加快农业对外开放步伐,截至去年11月底,全省农产品出口额达1143.6亿元,同比增长3.3%。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农业合作持续深入,多元开放的农业对外合作格局加快形成。
  拓展增收渠道,农民“钱袋子”越来越鼓
  在菏泽市牡丹区,牡丹产业已从过去单一的观赏种植,发展成了种苗繁育、产品研发、精深加工、观光旅游、文创设计等深度融合的产业,农民分享着全产业链条上的多重收益。牡丹这朵富贵之花的致富经,正是齐鲁大地着力拓宽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生动写照。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山东把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转化为实际行动,加快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千方百计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13954元增长到2019年的17775元。
  各类农业产业园区在推进“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建设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园区、产业强镇、海洋牧场等各类产业发展的平台载体500多个。”省农业农村厅总经济师鲁波说,我省烟台苹果、寿光蔬菜成功获批创建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去年启动实施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经过三年连续投入和建设,两个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将在齐鲁大地率先打造完成。
  农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农村强不强,关键看“头羊”。为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主心骨”作用,山东部署开展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集中整顿,持续深化过硬支部建设“百千万计划”,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素短板加快补齐,功能不断强化。同时拓宽视野、广纳贤才,从退役军人、回乡创业人员、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等群体中择优遴选村党组织书记,吸引众多人才回乡创业任职。
  海阳市二十里店镇邵伯村山峦众多,以前发展的板栗产业由于疏于管理,板栗林逐渐荒废。2019年,邵伯村党支部领办起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全村上下在村南九顶莲花山1000多亩荒地上建起软枣猕猴桃产业园。“村民不仅能享受分红,园区还提供不少就业岗位,带动他们增收。”村党支部书记宋立元说。
  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山东坚持共同富裕的鲜明导向,探索出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模式,党支部举旗,把群众组织起来抱团发展,有效解决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增收难的问题,推动村强民富、实现双赢。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落下。自开展脱贫攻坚以来,山东累计减少省标以下贫困人口251.6万人,8654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退出,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十四五’期间,将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推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脱贫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副厅长,省扶贫开发办主任崔建海说。
  持续深化改革,农村发展活力足动力强
  通过全面推进清产核资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淄博市淄川区农村经济活力迸发,像昆仑镇马庄村,一次性清欠100万元,村集体当年投入197万元、建成4.2公里的进村柏油路;西河镇南坪合作社,流转200亩土地发展生态农业,每年村集体增收4万元……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作为全国首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山东因地制宜、稳步推进,沂水县、淄博市淄川区、昌乐县等先后成功争创为全国先进典型。截至去年底,圆满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全省超过99%的村(组)完成成员身份确认,超过99%的村(组)成立了新的集体经济组织并完成登记赋码。推进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确定了济南市长清区等28个县(市、区)进行先行先试。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发展动力将更加强劲。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活力之源”。2018年,山东创新职称制度,试点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目前全省已有2224名新型职业农民通过评审取得职称,有效激励“田秀才”“土专家”脱颖而出。近日,山东面向全省推开该制度,以评选出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淄博市淄川区的明理胡同、平度市的庄户学院、单县的乡村夜谈……在山东,县乡两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村级实践站建成率达到79.6%,一大批“带露珠”“接地气”“有温度”的基层百姓宣讲活动涌现出来,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我省注重引导村民树立良好道德观念、不断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精神支撑和文化条件。
  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山东扎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着力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截至去年底基本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全省农村清理生活垃圾1200多万吨,一类地区农村改厕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稳定在95%以上,完成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达到30%以上。另外,深入开展“绿满齐鲁·美丽山东”国土绿化行动,实施森林生态修复与保护、农田防护林建设等造林绿化十大工程,乡村自然生态保护与修复扎实推进。
  站在“十四五”开局的新起点上,山东将坚决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以更大力度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统筹、融合、有序推进“五个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奋力书写“三农”工作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