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泰着力增强农业吸附力

新泰着力增强农业吸附力

2020年在全国乡村振兴百佳示范县市排名中列第68位
2021-02-05 大众日报 26版
  □ 本报记者 姜言明 刘 涛
    本报通讯员 赵 洁 陈亚林
  “水帘能自动降温,空气能增温仪能自动升温。”走进翟镇农光互补产业园的展示馆,里面温暖如春。去年以来,当地投资300余万元,为光伏园区7200余栋农业大棚安装了物联网,实现了水肥一体化。
  近年来,新泰市紧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坚持园区化引领、融合化提升、品牌化发展、系统化支撑,着力做大做强富民兴村产业,创造了乡村产业振兴的“新泰模式”。
园区化引领
  大力发展现代高效优质农业园区是新泰市高效农业的特色。当地通过大力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园“四级”培育工程,着眼园区集中、主体集聚、产业连片,设立2000万元园区发展基金,撬动吸纳工商资本和社会资金87亿元,建成惠美“百合和园”等现代农业产业园124家,园区连片经营面积达到16.2万亩。其中2个园区获评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6个园区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目录。
  农民增收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核心目标之一。新泰通过“园区+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以及土地托管模式等,探索订单、“保底+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增值收益,使企业、合作社、农民利益实现共享。
  截至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12家,各类农业企业和农业园区安置5.2万人就业,带动23.5万家农户增收。
融合化提升
  做好“农业+”融合的文章是新泰为提升农业全产业链附加值采取的有效举措。该市规划实施总投资200亿元的采煤沉陷区农光互补示范基地项目,一期项目已并网发电,年可实现发电收入5亿元;建成各类农业设施大棚9620个,年产优质蔬菜5万吨,安排1.5万人就业,“农业+光伏”让沉陷区变“包袱”为“财富”。
  “农业+电商”模式大放异彩。新泰在省内首创“线上平台+综合服务实体”的“买卖提”农村电商模式,建成电商平台36家,发展骨干电商企业107家,设立农村电商服务站776家,引导农民开设网店3752家。
  同时,新泰持续挖掘农业生态涵养、休闲观光等功能,发展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相继举办樱桃节、百合节、野菜论坛、香椿论坛、乡村民俗文化艺术周等节庆活动,通过“农业+旅游”的方式年吸引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亿元以上。
品牌化发展
  为把名优小产品做成特色大品牌,新泰市实施名茶、名果、名菜、名粮、名药“五名”工程,着力发展新泰芹菜、楼德煎饼等特色农产品,打响“新泰心农·放心吃”品牌。
  目前,全市培育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5个、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认证产品8个、山东著名商标6个。泰茶“良心谷”产业生态示范园获得美国、欧盟、韩国、日本和中国的有机认证,“北方玉芽”牌白茶在“第十届国际名茶评比”中获金奖。
  为保证产品质量,新泰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成果,推广农业物联网技术,推行农产品基地准出和追溯制度,在乡(镇、街道)建立农残检测室,在农业龙头企业和基地安装视频监管设备。全市无公害、绿色、有机“三品”认证达到384个,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65万亩、占全市耕地的60%。
系统化支撑
  为强化科技支撑,新泰引进设立6家院士工作站,与山农大合建乡村振兴研究院,依托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建设技术研究中心,在惠美农牧等现代农业园区建立乡村振兴试验站,在天信农牧成立现代农业循环发展研究中心,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插上腾飞的“翅膀”。
  新泰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市场化配置、耕地占补平衡等政策,推动土地资源变资产、资本、资金。近年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整治20万亩,新增耕地4万亩,挖潜建设用地指标1.7万亩,基本保障了乡村振兴建设用地需求。
  同时,组建新泰市富美乡村振兴发展集团,注册资本1亿元,采取财政出资、银行融资、企业投资联合的方式,集中资金打造乡村振兴重点项目;每年向上争取涉农资金5亿元以上,集中投向乡村振兴重点片区,着力解决产业振兴的资金瓶颈。
  去年,在全国乡村振兴百佳示范县市排名中位列第68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