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产值逾两亿,潍坊风筝“飞满天”
民俗经济

一村产值逾两亿,潍坊风筝“飞满天”

2021-04-05 大众日报 02版
  □ 本报记者 都镇强 张蓓
  4月的潍坊,春意融融。公园里、河边,还有空旷的广场上,随处飘着五颜六色的风筝。“清明时节气温逐步回升,万物生发,适合户外活动。”4月2日,第四代潍县传统风筝制作技艺传承人刘志江告诉记者,清明节前后,又到了放飞风筝的好时节。
  潍坊风筝自宋代开始流行于民间,明代普及,清乾嘉年间盛行乡里。据潍坊市志记载,明清时期,放风筝是当地居民清明时节传统的活动习俗。
  “和外地不少地方清明时节放风筝寄思先人不同,潍坊居民清明放风筝主要是踏青春游。”刘志江说。曾做过潍县知县的郑板桥,在他所写的《怀潍县》一诗中就详细描绘了清明时节潍坊一带放风筝的习俗:“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在刘志江看来,除适合春游踏青外,潍坊人放风筝还讲究一个“定”字,不仅高还要稳,这就要求既要有风,还必须气流平稳,因此清明节期间放风筝最适宜。
  潍坊风筝造型优美,扎工精细,色彩艳丽,是中国风筝的一个重要流派。“潍坊风筝经过风筝艺人的不断探索,将国画、年画的绘制技巧与风筝制作工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刘志江说。
  在潍坊,风筝已经不仅是清明节的习俗,更是上升为地域文化符号:1988年,潍坊市被确定为“世界风筝之都”;2006年5月,潍坊风筝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际风筝联合会”总部也设在了潍坊……
  如今,潍坊风筝已经占据了65%左右的国际风筝市场和85%左右的国内风筝市场,成为潍坊市独特的文化产业。“每到冬季就是最忙的时候,我们要接待来自国内外的客户。等他们选好类型、下好订单,我们就开始了紧张的制作环节。清明前后,正是我们大量出货的日子。”潍坊市坊子区风筝产业协会秘书长王铁源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坊子区工业发展区王家庄子村被誉为“中国风筝第一村”,年产风筝达9000万只,年产值逾2亿元。
  在王铁源的记忆中,当地风筝制作形成产业源于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的举行。“当时的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签了一批出口的风筝订单,由我们村负责扎骨架。从那以后,我们村做风筝慢慢发展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产业。”王铁源说,从最初清明时节赶到潍坊市区贩卖风筝,到如今国内外订单纷至沓来,王家庄子村已经从单一的风筝加工,发展成为集各类风筝配件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