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入殓师:用温情描绘生命线条
予逝者体面,予家属宽慰

“90后”入殓师:用温情描绘生命线条

2021-04-05 大众日报 02版

  □ 本报记者 段婷婷
  用热毛巾将遗体脸部焐热,上妆、穿衣、整理遗容;遇到事故死亡的逝者,还需要拼接骨头、清创、缝合、修复、塑形;有时还会给逝者染发、焗油,选用逝者生前喜爱的口红色号,直至逝者躺在花团锦簇中,如同长眠。予逝者体面,予家属宽慰,这就是“90后”入殓师辛莎莎的工作。9年来,她怀揣对逝者的敬意、对生命的真诚,描画着最温情的生命线条。
  选择这份特殊的职业,最初只因为一颗好奇心。
  受电影《入殓师》的影响,填报高考志愿时,辛莎莎选择了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的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电影中,这份职业神圣、唯美,我被征服了。”她试探性地询问父母意见,得到的是坚决反对。她瞒着父母报了名,后来很长一段时间父母只知道她在“民政学院”,却并不知道她学的是什么。
  不过入学不久,辛莎莎就有点退缩了。“课堂上,老师会通过实际案例、视频等讲解,也会到殡仪馆观摩。”辛莎莎感受到了现实与电影的差距。她去询问老师能否换个专业,但考虑到学费等系列问题,只好硬着头皮往下学。
  更大的打击在大二。在南京的殡仪馆实习第一天,师傅修复一具头部被绞伤的遗体,让她帮忙抱住满是血污的遗体头部。当双手碰触到冰冷的尸体,辛莎莎打了个哆嗦,心一下子沉到了谷底。那天,辛莎莎几乎没吃下饭,晚上洗澡,觉得怎么也洗不干净。
  她不好意思跟别人说,只能硬着头皮熬,慢慢地,竟也可以上手了。转折发生在一个月后。“当时一位跟我年纪相仿的女孩车祸去世,家属要求找个年轻女孩为其换衣、整容、化妆。”辛莎莎细心给女孩缝合、化妆,尽量恢复生前状态。其父母来探视时,非常感动。“他们一个劲儿地谢我,都要跪下了。”家属的认可,在辛莎莎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走出校门,2012年底,辛莎莎来到济南市殡仪馆工作。“起初,大家都挺忌讳的。”辛莎莎曾不止一次被房东赶走,“有一次房东看报道认出了我,回去就说房子到期不租了。”
  打车也经常被拒载。“司机一听去殡仪馆,就会发出很嫌弃的声音。”辛莎莎说,后来就只报单位的路牌号,“一到目的地,司机一个激灵,‘殡仪馆吗?’”
  冷眼还来自亲友。“聚会时,同学会半开玩笑地说‘以后没法跟你握手了’‘我的婚礼不能邀请你了’。”诸如此类的声音,虽让辛莎莎受挫,却并没有让她动摇过。在她看来,这份工作与其他工作一样,不伟大但也不低贱。
  最难的一关是找对象。“同事都跟我说,出去就说是民政局的。”但辛莎莎实在,每每一说出口对方都接受不了,就算男方能接受,男方父母这关也过不去。
  “中间一度想放弃了。”后来,辛莎莎在健身房认识了现在的老公。“当时跟他说了我的职业,他都没什么感觉,公公婆婆也是。”2018年,辛莎莎结婚,如今儿子已经1岁8个月,“孩子出生前一周我还在上班”。
  辛莎莎明年就将搬进属于自己的家。“其实,后来租房也没再被拒绝过,这两年新来的同事也没再遇到这种情况。”辛莎莎说,如今,公交已经开到了殡仪馆门口,打车也不再会被拒绝,“司机还经常会说,你们的工作不错。”
  9年时间,辛莎莎切身感受到了社会认知的巨大转变。“如今殡仪馆景观很漂亮,工作人员越来越年轻,服务也越来越温情、细致。”辛莎莎说。如今馆里14位入殓师,4位是女性,其中2位“90后”。
  这些年来,辛莎莎获得了不少荣誉,包括全国先进工作者、民政部最高荣誉奖“孺子牛奖”、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等。“那都是对这份工作的肯定,不是给我自己的。”这位“90后”的姑娘,看上去温柔恬静,说话不疾不徐,看惯了死亡之后有着难得的通透,用她的话说“有点佛系”。
  “人这一辈子可短了,名利都没什么意义。”辛莎莎只希望一直做好这份工作,“让逝者体面地离开,给生命最后的尊严,给家属最大的宽慰,我确实很享受这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