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有块田收获送到家
“85后”办起现实版“QQ农场”,种什么、怎么种全程网上直播

“云上”有块田收获送到家

2021-05-18 大众日报 04版

  □ 本报记者 栗晟皓
    本报通讯员 杨秀辉 胡晓燕
  最近,家住莒县城区的王希龄每天早上起床后多了一件“心事”——查看远在30公里之外桑园镇的那块承包地里瓜果蔬菜的长势。今年29岁的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而且夫妻二人都在城里的银行工作,怎么还有心思研究种地的事呢?
  原来,这其中另有“玄机”。“我通过小程序在‘云上’承包了一块35平方米的土地,现场有专人根据我发的指令进行种植操作。到收获时,同城配送当天就能送到家,自己吃不过来可以直接快递给亲友;再有处理不了的卖给农场,通过电商平台进行销售,收益直接打到自己的账户上,这既是消费也算是投资啊。”王希龄告诉记者。
  今年初,王希龄通过朋友介绍得知,桑园镇有个名叫“创小店四时田园”的数字农场,通过手机小程序租赁一块土地,在平台上自主选择有机种苗进行种植,作物生长状态通过手机实时查看,包括土地肥力、土壤湿度、空气质量、光照时间等数据一应俱全,还能通过手机向现场发送指令,遥控指挥现场工作人员进行浇水、施肥、除草等土地服务。
  “这就是之前玩过的‘QQ农场’现实版啊,想种什么自己说了算。周末还可以带上全家去现场采摘,唯一的区别就是不能‘偷菜’。”王希龄笑着说。
  适逢“五一”假期,记者来到种植现场。远远望去,大片的果蔬苗长势喜人;田地里,工人们正在对作物进行除草;竹篱笆围成的小院里,家禽正在觅食;田间道路上,自驾前来的游客在观光游玩;田地间散布的几间木制小屋,与田园风光浑然一体。
  “我们数字农场的发展理念,是用原生态种植、高科技监管,让用户吃到最原生态的健康食材。等到收获的时节,市民从城里驾车前来,可以采摘自家农场里种植的果蔬在小木屋进行烹调,还能享受闲适的亲子时光。”农场负责人陈晓隆说,数字农场利用区块链技术,打造农业物联网,实现农产品源头追溯、实时直播,让农产品从种植、管理、收获、包装销售到快递配送实现全程数字化操作,确保农产品来源可追溯、质量可保证。周边村庄的村民还可以在这里认领土地提供管理服务,利用农闲时间就近打工,每亩地一年可获得工资1万元;短工工资按日结算,每天80—120元。
  今年34岁的陈晓隆是一名土生土长的莒县人。2014年,大学毕业不久的他在家乡阎庄镇渚汀村办起了农村淘宝店,开启电商创业之路。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陈晓隆本人先后获得“中国淘宝村十大优秀带头人”等称号,成了一名电商达人。
  但是,在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销路的同时,他看到本地农产品附加值低,村民在农产品种植中管理方式粗放,品质提升存在瓶颈。2018年底,陈晓隆率团队自主研发出与农产品销售配套的可视化追溯系统、农产品网上实时直播系统,向消费者提供农产品绿色无公害种植及生产场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并与260个农户签订购销合同,引导农户从量产到质产转变。
  他同步推出的“创小店App”,搭建起面向本地市场的电商交易平台,打造县域内“城乡连通,镇镇互通”的电商营销模式,利用自己的县域物流体系,实现1.5元配送到全县乡镇/小区,成为莒县第一个结合县域电商平台和县域智慧配送物流的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我们推出数字农场,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开展种植,生产出更值得消费者信赖的农产品。”陈晓隆说。目前,四时田园数字农场集中种植面积200余亩,为周边村民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加入四时田园农场的市民有300余人,产出的农副产品加入“创小店App”中进行销售和配送。
  除此之外,陈晓隆的心中还有一个更大的数字乡村梦。他说:“等农场现有的土地全部被租赁以后,我们将把数字农场模式逐步向全县农村进行推广,打造数字农业社区。通过整合村民手中零散的土地,安装视频监控、土壤监测和水肥一体化设备,吸引更多的农户加入数字农场的行列,让他们在家门口种自家地的同时,既拿土地租金、又拿管理佣金,实现种一块地拿两份钱。同时,也将科学种植的理念在农村进行推广。”
  近年来,为鼓励年轻人返乡创业,莒县出台《万名大学生安居创业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发放在企就业大学生生活补贴等十条措施,吸引高校毕业生来莒县创业创新。
  去年以来,莒县先后为385名高校毕业生发放各类补贴376.5万元;申报批准认定8处山东省青年见习基地,发放就业见习补贴78.7万余元。同时,莒县先后推出“青鸟贷”“好青年贷”等优惠政策,为大学生、乡村“好青年”、返乡创业青年解决资金难题。目前,累计提供创业优惠贷款2100万元,带动400余名青年就业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