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杜工作室”的升级之路
纠纷受理量多出两倍,效率却明显提高,这个路子走对了——

“老杜工作室”的升级之路

2021-05-18 大众日报 04版
  □ 本报记者 张 鹏
    本报通讯员 张 磊 孙欢欢
  一个劳动纠纷,因当时争议双方只是口头商定,随着新证据的出现,调解来来回回“折腾”了三次。“本来都觉得没有疑问了,可是过不了几天,又突然想起干了哪些活没有结账,再次出现纠纷。经过一个多月的调解,最终签订了四方协议。”这样的纠纷矛盾,昌乐县朱刘街道人社所所长杜介勋不知道调解处理了多少。
  5月6日,头发花白的杜介勋拿出新的调解案卷,看了一眼同事统计的案件量:从今年1月1日到4月底,共调处各类劳动纠纷66起,调处成功57起,建议仲裁或诉讼8起,为劳动者追回劳动报酬71.6万多元。这个数据,骤然比去年同期多了两倍。
  作为全县的工业重镇,朱刘街道辖区内有大大小小企业685家,矛盾纠纷和劳动纠纷易发多发。可以说,昌乐县每10起到访劳动纠纷中,朱刘街道就占到了6起。街道综治面临的压力非常大,家庭矛盾、经济纠纷、合同纠纷等各类矛盾也常常找到街道、社区调委会。
  朱刘街道此前专门成立了劳动保障监察中队,由杜介勋专心投入到劳动纠纷调解中,重点解决企业欠薪等问题。因效果突出,为进一步打造“叫得响、做得好、信得过”的调解品牌,2020年,街道充分整合人社所、监察中队、综治办、信访办、司法所等部门资源,创立“老杜工作室”,成立工作专班,合力解决矛盾。
  今年3月份,“老杜工作室”升级运行。街道将曾在脱贫攻坚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小亮热线”纳入其中,设立了涵盖社保、医保、工会、小亮热线、市长热线收转、市长热线回访、争议投诉、法律咨询8个服务窗口的服务大厅,建立起矛盾调处的一站式解决机制。
  “现在90%以上的劳动纠纷和群众诉求都能在‘老杜工作室’得到解决,我们还打造出‘一、二、三、四’工作法,充分运用听证、法律援助、部门联动、人文关怀等方式为民解难题。”朱刘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张卉告诉记者。
  朱刘街道还创新基层网格化管理机制,推选出107名村社会管理志愿者作为网格员,经培训上岗后开展巡访采集工作,每名网格员包靠8-10户居民。街道财政按网格内每户每月10元的标准对网格员工作经费进行保障,并采取绩效考核方式定期发放。
  “群众利益无小事”,昌乐县融合“老杜工作室”经验思路,加强县级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建设,把12345热线、昌乐民声网、爱昌乐APP、电视问政等诉求反映渠道整合到一个平台,把信访、司法等11个群众工作部门集中到一个地点,实行直接办理、闭环办理。
  “这相当于一个‘售后服务中心’,总的就是建立起一口收集、一口处置、一口反馈的闭环机制。部门整合进来,矛盾纠纷等各种问题纳进来。”昌乐县委政法委副书记王海涛告诉记者,现在当地50%的问题能够在中心直接办理,剩余的转交责任单位和镇街区处理,随着综合解决机制的完善,直接办理的比例会不断上升。
  据昌乐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秀刚介绍,该县正推动线上线下、网上网下、屏上屏下、人访信访等诉求“集中受理、全程督办、兜底解决”,保证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群众反映问题、解决纠纷,不用再东奔西跑。2020年度全省群众满意度测评中,昌乐县在全省136个县(市、区)中取得了第1名的优异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