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杜辉升 纪伟
本报通讯员 张庆龙 殷伟杰
5月13日,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推进会暨第二次联席会议在临沂举行,会上举行了鲁南经济圈乡村振兴一体化发展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并签署了《鲁南经济圈红色文化旅游合作框架协议》《共建“鲁南经济圈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鲁南经济圈党媒战略合作意向书》《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法治协作交流协议》,标志着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年来,为加快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临沂市认真履行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联席会议首任轮值城市的责任,与枣庄、济宁、菏泽兄弟城市一道,紧紧围绕“建设乡村振兴先行区、转型发展新高地、淮河流域经济隆起带,培育全省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的目标定位,秉承“合作共赢、协同共进”理念,强化对接沟通,开展务实合作,相互赋能、抱团发展,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初见成效、开局良好。
鲁南经济圈四市坚持把提升综合实力作为一体化发展的共同追求,在全省发展大格局中找准定位,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经济总量有了明显提升。2020年,鲁南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15.9亿元,同比增长3.6%,增速居三大经济圈第二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进出口总额、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3.3%、25.1%、3.7%和6.1%,增速均居三大经济圈首位;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临沂、济宁两市获2020年省对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一等奖;枣庄市进出口总额增速居全省第一位;菏泽市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两项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5年增速保持全省第一。
联动机制保障有力。四市强化“一家亲”意识,树牢“一盘棋”思维,贯彻“一体化”理念,统筹跨界需求,加强顶层设计,共商大计、共谋发展,做到了目标一致、方向一致、步调一致。在组织领导上,成立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及工作专班,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了涵盖23项具体合作任务的台账,推动全方位合作走深走实;四市分别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定期会商、协调落实,形成了上下一体、顺畅高效的工作机制。
在宏观谋划上,根据四市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高标准编制一体化发展“十四五”规划,科学确定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实施路径,着力构建“一轴带动、两区引领、三带协同、四廊支撑”的新型空间结构,策划推出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工程项目,力促形成分工合理、各展其长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目前,规划已经省发改委初审。
在共建共享上,打通行政区划壁垒,成立区块链联盟,签订政务数据共享协议,推动数据跨区应用,共同打造“数字鲁南”。建立法治协作联席会议制度,打造法治建设共同体,为鲁南经济圈崛起提供法治保障和法律服务。
交通互联提速增效。四市坚持把交通设施“同城化”作为一体发展的先行举措,打通大动脉、畅通内循环。在轨道交通、高速路网、机场建设、内河航道建设等方面,加速重大项目建设进度。
产业融合步伐加快。四市聚焦省“十强”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聚力实施建链补链强链工程,促进要素资源合理流动,推动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跨区合作、整体提升。主要抓了两个联盟建设:一个是鲁南经济圈科创联盟。启动鲁南经济圈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促进创新要素集聚,推动科技成果共享。目前,四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780家,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53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6家,山东中药材产业园、鲁南大健康产业园、格力电器(临沂)智能制造基地等一批科创型项目落地。另一个是鲁南旅游联盟。依托“三孔两孟”、台儿庄古城、黄河故道等历史文化资源和沂蒙革命老区、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等红色资源,成立鲁南旅游联盟,推动客源互换、市场互动。鲁南经济圈文化旅游发展大会成功举办,推出6条红色精品旅游线路,已有17个重点景区67家景点实现四市旅游同城化。
乡村振兴全面起势。按照“鲁南四市在‘农’字上做文章”的要求,充分发挥资源禀赋良好、物流条件便利的优势,共同打造长三角、粤港澳中心城市农产品供应基地,努力建设“乡村振兴先行区”。2020年,临沂市联合上海认定农产品基地100家,举办“产自临沂”优质农产品对接长三角启动仪式等活动,签订产销合作协议104个。
下一步,临沂市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强与兄弟城市的沟通协作,携手把鲁南经济圈打造成山东半岛城市群新的增长极。加快推动政策“共用”,抓住国家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机遇,变“我市独有”为“鲁南共用”,最大限度地为鲁南经济圈发展提供政策红利。同时加快推动平台“共建”,提升创新链整体效能,助力鲁南经济圈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推动乡村“共兴”,全面对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鲁南经济圈建设乡村振兴先行区作出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