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战役从这里发出指令

济南战役从这里发出指令

2021-06-05 大众日报 07版

  唐家沟指挥所

  尹家店指挥所

  □ 陈勐
  1948年9月16日至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分东、西两路进攻济南,仅用八天八夜便攻破了层层布防的济南城。
  时至今日,济南南部山区依然保留着两处济南战役的指挥所。这里记录了许世友、谭震林、王建安三位将军的足迹,见证了指战员不畏险阻、艰苦奋斗、走向胜利的征程。
唐家沟:攻城令发出的地方
  唐家沟村位于今天的柳埠街道办事处东南11公里处,四面环山、植被茂密、异常隐蔽。济南战役的攻城指令便由这里发出。
  济南战役开战前夕,中央军委就攻济战术多次与华野代司令粟裕将军进行电报商议,确定了攻济打援的作战方针,并预设20天、一个月、两个月攻克济南三种情况,做好了长期作战的准备。隐蔽的地形地貌为长期战事指挥提供了安全保障。据当年许世友将军的警卫战士徐源川回忆:“指挥所选在这个隐蔽的山村,就是为了防止敌机轰炸。”
  根据《济南战役阵中日记》记载,1948年9月16日晚,司令部进驻唐家沟村,政治部及通讯、机要各科驻扎在周围的花果峪、川道、刘家峪、窝铺各村。随着攻城指令由唐家沟发出,华野第九纵队发动对五顶茂陵山的攻击,打响了济南战役的第一枪。
  已故的徐圣柱老人当年担任唐家沟村村长,他带领战士们勘察了多处院落,最后选定5家,分别作为司令部、电话室、伙房和指战员宿舍。据徐圣柱的儿子徐如义介绍,当年作为指挥所的房屋仅保留着唐家沟149号一处,尚可见当时的面貌。
  唐家沟149号是一处济南南部山区典型的生土类传统民居,包括门楼、正房和东厢房,保存着“东南门、西南圈”的院落格局和土坯砖墙、木屋架、秫秸屋面构造等传统营造技艺。2021年1月,唐家沟149号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暂未定级保护。
  徐圣柱的妻子、年逾90的李延平老人依然住在唐家沟149号正房里,这里也是当年战士们烧火做饭的地方。长期的居住使用和多次修缮维护,保证了这处建筑遗产的存续。
  经年累月的雨水侵蚀和自然风化使建筑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包括外墙裂缝、土坯砖砌体风化、檐口页岩破损、东屋山墙歪闪等。结构上的病害威胁着遗产的“生命”,而那体现岁月沧桑的年代感,却是军民一心、艰苦奋斗的历史见证。
尹家店:“随便来几十杆枪
就能端掉”的指挥所

  攻济过程中,1948年9月19日晚8时,国民党军九十六军吴化文部起义,解放军逐步肃清国民党军外围阵地,逼近济南外城。20日,指挥所转移到北面的仲宫尹家店村。
  尹家店村位于如今的仲宫街道办事处以南6公里处,北至济南市区,南至泰安,西至长清。“村东侧蜿蜒的土路曾经是连接泰安和济南的主要道路。村内有个驿站,解放前被称为公馆。清朝年间,历城的县官前往泰山进香都会在这里休息。”担任指挥所讲解员已近40年的周学田回忆道,“当时村里的榆树、杨树、河道的柳树遮天蔽日,防卫性很好。”
  村子东、南、西三面环山,从山峦北麓可以眺望济南城战火,属于军事学里的观察点和关键地形。徐源川回忆:“许世友将军每天下午都会到尹家店西南侧山头上,拿着望远镜看济南的战况。看到四里山附近一片火海,高兴地喊:打得好!打得好!”
  指挥所移驻尹家店之际,西线部队突入商埠,东线部队肃清城郊,国民党军已成困兽。交通便捷、地貌葱茏和坐拥高地成为指挥所选址尹家店的主要原因。
  23日傍晚,济南内城攻坚战遭遇国民党军的抵抗,伤亡惨重。许世友将军力排众议,坚定攻城信念,要以锋利的尖刀,直击敌军的心脏。在《攻克济南》一文中,他回忆道:“我们遂于(23日)深夜下达命令,全线再一次组织攻击,由东、西线集团两面对攻,一定要把内城拿下来。”
  为支援内城攻坚作战,警卫团战士也加入到一线攻城战斗中。“由于攻打内城伤亡很大,警卫团抽调了几个营补充进前线部队,参与九纵七十三团的攻城战。”徐源川回忆说:“战役打到最后的时候,司令部周围只剩下一个警卫连,保卫三位首长和机要科、通讯科,其他警卫营都调入一线战场。我们这些警卫员都替首长捏把汗,随随便便来几十杆枪就能端掉指挥所。”
  9月24日凌晨,被誉为“宰牛尖刀”的九纵七十三团登上内城东南角,将红旗插上城头。24日下午,解放军攻破位于大明湖北岸的国民党军指挥部,内城有组织抵抗的国民党军尽数被歼灭,宣告了济南战役的胜利。但是,尚有部分国民党军驻扎在千佛山及四里山、五里山、六里山等地,局部战斗至26日方才结束。《济南战役阵中日记》记载,27日,指挥所由尹家店转移至刘志远庙。
  指战员奋战的指挥所旧址位于尹家店村东,解放前,这里曾是村中的私塾——萃文堂。1979年,这里被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较早确立遗产身份也推动了修缮工作的进程,自1988年至今,指挥所已历经四次维修和改造,以焕然一新的红砖砌体代替了原有的生土墙房屋。
  指挥所旧址现存建筑为一进院落,由门楼、正房和西厢房组成。外墙的抹灰刷白、鹅卵石和水泥透水砖铺就的院落呈现崭新的面貌。据周学田介绍,新近的改造将之前的机制瓦替换为秫秸屋面,内墙的粉灰改为麦草泥。然而,这种“做旧”使檐口出挑的页岩沦为一种装饰性构造,原本保护土坯墙体的麦草泥抹面也变成装饰性粉刷。通过今人诠释后的营造技艺表达某种年代感,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补救措施吧。
指挥所期待整体性保护
  济南战役胜利迄今已逾七十载,如何保护好这些红色遗产成为当下的重要议题。
  单个红色遗产建筑往往只是见证了宏大历史叙事中的一个片段和场景,孤立的保存将破坏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指挥所也体现了整体性保护的要求。徐源川说:“指挥所周边驻扎至少一个营的警卫战士,分散住在指挥部周围,划定一个‘安全区’以保证首长的绝对安全。”这里既有指挥将官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也有警卫员的明岗暗哨、机要员的伏案解密、炊事员的辛苦劳作。指挥所的保护与利用,不仅要重视明确的实物遗存,也要通过口述访谈和历史调研,保护指战员的历史足迹,切实讲好红色故事。
  指挥所村庄周围的乡土建筑、山川河流也是保护工作的重要一环。早在抗战时期,党组织便在历城南部山区建立了南山根据地,领导军民开展敌后抗战。《历城县志》记载,济南战役期间,历城组织了1000多名农民参战支前,仅唐家沟村便有20多人。他们随部队参加了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担负起筹粮运粮、运送弹药、救护伤员、看押战俘等工作,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后勤保障。那些乡间巷陌里的传统营造、青山绿水间的深耕细作,正是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军民一心、鱼水情深的历史见证。
  红色遗产的保护还应重视历史的光辉、年代的沧桑。1994年8月,《国务院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指出,修缮革命纪念建筑时,“要严格注意保持原有建筑和周围环境的原貌。不要喧宾夺主,另搞富丽堂皇的新建筑。”相关专家建议: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不能贪大求洋,不能搞得花里胡哨。”现代化的更新改造,将会背离红色遗产所承载的革命传统。
  梁思成先生在《闲话文物建筑的重修与维护》一文中提出“整旧如旧”的原则,旨在保证文物“健康”、坚固的基础上,保留“饱经风霜的外貌”,反对“焕然一新”和“返老还童”。唐家沟149号那些不规则砖石堆砌的墙基、土坯墙表面残破的麦草泥以及檩条上松散的秫秸,是建筑遗产在漫长时光流逝中自然与人为因素相互叠加所形成的特殊审美内涵,是革命先辈与人民群众艰苦朴素、奋发图强的历史见证,更是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的物质载体。
(作者系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