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啊,你可千万别学我

儿啊,你可千万别学我

2021-06-20 大众日报 05版
史记
□ 广陵渔父
  嵇康生前,写过一篇洋洋千言的《家诫》,内容却让人大跌眼镜:
  对所侍奉的官员,只要尊敬他就好,不应和他过分亲密,和他的往来也不宜太多,一定要去拜访的话,也应当注意控制时间和时机,不宜处得太久。若是和其他人一起去拜访,那就不要单独和官员一起走在最后,也不要在他家里留宿。
  如果有人来麻烦、叨扰,想要你为他做一些难办的事,在推辞别人的请求时,语气应当是谦虚、真诚而礼貌的,要让他清楚地知道你从来不插手这类事情。如果那人的事情有冤屈或者真的很急,心里有些不忍,希望能够帮助他,那么可以采取表面上拒绝他,私下却偷偷想办法帮助他的策略。
  如果遇到酒会,别人开始争论而且有越吵越厉害的趋势,就应当找个机会离开,而不要有任何留恋,因为这是他们将要开始争斗的前兆。你若坐在一旁看着,一定会对是非曲直作出区分,到时就忍不住要说话。你一旦开口说话,肯定会站在其中一人那边,纵然他有不对的地方,你也会就认为他是对的。而另外一个人,会认为你有私心,才与他作对,就会从心里对你有怨恨和讨厌之情。
  ……
  一向藐视世俗、放浪形骸的嵇康,如何会苦口婆心地教育儿子如何做一个小心谨慎、循规蹈矩的平庸之人?
  这篇《家诫》,让我们看到了嵇康矛盾与无奈的内心世界。
  嵇康虽然没有向司马氏低头,从容赴死,给自己的人生划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但他更明白自己的人生,其实是一个悲剧,他离经叛道的行为与追求自我的信仰,只能是死路一条。这条必死之路,因为是自己选择的,就必须走到底,死亦无悔。而作为父亲,却无法不向世俗低头,因为他不愿儿子再走上与自己一样的道路。
  嵇康的《家诫》,看似在教育儿子,又何尝不是对自己过去的否定?
  其实,嵇康宁死不做司马氏之臣,固然有他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所说的生性散漫、向往自由以及不愿为官场羁绊种种理由,还有一个原因,甚至最重要的原因,让他无法背叛曹魏政权而屈服于司马氏集团,因为他是曹魏皇族的女婿。
  嵇康之妻,是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嵇康未必看中曹魏皇族女婿这个身份,也清楚昔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尺土一民,皆非汉有”的强权,与今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霸道没什么区别,但他还是无法说服自己改变政治立场与道德观念。
  嵇康在司马氏面前表现出的高傲与从容,一半源于文人的矫情,一半因为身份的无奈。
  嵇康临刑前,将自己的一双儿女托付给山涛,并对儿子嵇绍说:“巨源在,汝不孤矣。”
  嵇康没有将孩子托付给哥哥嵇喜或好友向秀,不是不放心哥哥,也不是信不过好友,而是想到自己一旦遇害,哥哥恐怕也自身难保,又如何能保全他的孩子;好友向秀和自己性情一样,孩子托付给他,根本就没有前途可言。山涛品格高尚,为人忠厚,不仅是朝廷重臣,而且与司马氏交好,由他来照顾孩子,最安全,也更有前途。
  事实证明,嵇康的选择非常正确。嵇康遇害后,嵇绍静居家中,奉养母亲。及至成年,山涛掌管选举事时,上奏晋武帝:“《康诰》上说:父子罪不相及。嵇绍的贤能,可以和郤缺(春秋晋国著名政治家)相比,应当加以任命。”晋武帝于是下诏,征召嵇绍入朝为秘书丞。后历任汝阴太守、豫章内史、徐州刺史、国子博士、平西将军及侍中等职,走上一条和父亲完全不同的道路。或许,这也是嵇康愿意看到的结果。
  永兴元年(304年),东海王司马越出于对成都王司马颖专政不满,调集十多万朝廷军队并带着晋惠帝去讨伐司马颖。两军在荡阴(河南汤阴),展开决战。混战中,晋惠帝滚落草丛,脸上被砍了几刀,身上还中了三箭,狼狈不堪。嵇绍刚好经过,立即跳下马来,将晋惠帝从草丛中拉出。这时,有追兵舞着刀枪过来,嵇绍连忙用身体护着皇帝,结果被乱刀砍死。
  最终,还是司马越击败司马颖。晋惠帝回到营帐,侍卫要帮他洗去衣服上的血迹。晋惠帝连忙阻止,动情地说:“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能洗掉。”
  一朝天子一朝臣。嵇康宁死不做司马氏臣子,嵇绍心甘情愿为司马氏尽忠。
  嵇绍与嵇康一样,都有一颗忠诚之心。只是嵇康放不开,嵇绍放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