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红色建筑为何要强化本地化表达

乡村红色建筑为何要强化本地化表达

2021-06-26 大众日报 07版

  □ 赵鹏飞
  乡村红色建筑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大多依托革命旧址而存在,或为纪念特定的事件或人物而建造,它们记录了光荣的历史,同时也构成了与当地自然环境不可分割的人文景观。
  山东是具有光荣传统的著名革命老区,据统计,齐鲁大地上星星点点分布着革命遗址2449处,留下了大量的红色旧址和纪念设施,如中共中央冀鲁豫(平原)分局旧址、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沂蒙红嫂纪念馆等。当前,面对大量形态单一的乡村建筑和逐渐消逝的历史资源,加强对这些乡村红色建筑的在地性研究,强化乡村红色建筑的本地化表达,才能更有效地调动和激发公众传承红色文化。
“此时此地”的设计观:
历史记忆的空间唤醒

  “此时此地”是建筑设计中一个很重要的设计原则,强调的是建筑在设计建造中对原生环境的尊重。乡村红色建筑的修复及设计建造,就是要将红色建筑寄托在具有“原初景观”特质的乡村场地中,使得红色建筑与周边的形态特征相融合,进行场所空间的历史再现,为参观者带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受,唤醒他们对于革命年代烽火岁月的历史记忆。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对地域性特性的提取和空间形态的重塑,多维度展示红色文化内涵,赋予红色建筑“生于此,长于此”的形态特征,表现出独一无二的精神内涵。
  “红嫂精神”是沂蒙精神的标志之一,既浓缩着革命战争时期军民鱼水深情的普遍意义,更带有沂蒙精神的独特内涵。2011年1月,国内迄今唯一全面、系统介绍“红嫂”的专题纪念馆,也是中国唯一以普通群众为主题的革命纪念馆——沂蒙红嫂纪念馆在临沂市沂南县马牧乡常山庄村落成。沂蒙红嫂纪念馆选址在临沂市沂南县马牧乡常山庄村,就集中体现了“此时此地”的设计观。纪念馆不刻意追求纪念性建筑庞大的空间形式,而着意保留着抗战时期遗存下来的村落原始风貌和石头房屋,建筑、景观紧密结合形成张弛有度的空间序列。除细微的平整工作外,并未对场地进行大规模的重塑,而是顺应地势和村落的建筑肌理,与周边的山势自然形成对话。造型设计上也不追求标新立异的外观形象,而是结合常山庄的山村风貌,通过精微的原生态设计展现沂蒙红嫂在革命战争年代质朴无华、无私奉献的大爱情怀。
  可见,乡村红色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需要通过特定的思维模式、具体的建筑形态、文化特色来表现。将“红嫂精神”的内涵转化为“此时此地”的形象表达,不仅实现了对沂蒙山区乡土建筑的最佳诠释,也还原了革命战争时期老区人民无私奉献、感人至深的历史场景。如果忽略了红色文化产生的特定背景和环境,红色建筑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则无法充分展示。
“修旧如旧”的原则:
红色文化的时代沉淀

  齐康院士曾说过:“历史是一种记忆,要通过改造、还原,把当时的情形再现在人民面前,让有时代距离的人们了解它。同时,记忆又是一种情感,要通过智慧来表现。”“修旧如旧”不仅仅是对一幢历史建筑的完善与保护,同时也是文化继续沉淀的过程。红色建筑遗产的保护关系着现代生活空间与历史交融的厚重感的延续,更蕴含着新时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红色文化内涵的积淀。其“修旧如旧”,不是保持其形态质感守旧,而是指在利用现代工艺修缮过程中依然要保留红色建筑原有所蕴含的韵味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初始形态,及红色建筑遗产中信息的真实性。
  中共中央冀鲁豫(平原)分局旧址位于聊城市莘县大张家镇红庙村,是抗日战争中后期冀鲁豫边区党委、中共中央冀鲁豫(平原)分局所在地。冀鲁豫边区是当时全国最大也是唯一的平原抗日根据地,被誉为“钢铁濮范观、华北小延安”。2012年,中共中央冀鲁豫(平原)分局旧址本着“修旧如旧”的基本原则开始进行修复。在完整保留原有房屋旧址的同时,新建了三座民居建筑以及一座大门和约120米的围墙,形成占地面积15亩左右,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的纪念馆。在修缮建造过程中,新建部分也使用搜集来的原有砖材瓦片,通过原始材料与传统建造工艺的呈现最大程度地再现历史场景。
  旧址修缮后作为展示空间,结合室内展陈布置进行大量的场景复原,向观者讲述了革命进程,传达了修缮者对革命战争年代冀鲁豫边区党领导人民顽强抗争的不朽精神的敬仰。路北的主要院落是主展厅,包括第一、第二展厅,古朴的院落,青砖墙面与青灰色瓦片诉说着革命往事,以传统质朴的空间感受勾起人们对革命年代生活环境的记忆。路南的院落是第三展厅,展示中共七大与冀鲁豫边区发展历程。为体现红色建筑所蕴含的归属感,除了通过室外空间对传统的建筑符号、地域文脉的演绎,还在展厅室内空间经由历史场景的还原来烘托室内展陈空间的气氛,通过空间记忆的强调来追溯当地艰苦的生活场景,利用叙事性设计来强调展陈建筑的红色历史文化。
  因此,所谓“修旧如旧”,包含着“既要深刻认识理解其历史价值,也要阐释好它的时代内涵”的要求。即:在乡村红色建筑的修复建造中,战争年代原有的生活场景和历史记忆转译为设计语言,通过建筑空间形式表现出来,其对红色事迹、革命故事、民族精神的表达,在延续红色历史文脉的同时,体现出当代人对红色精神的时代诠释和传承,并使这种诠释和传承,作为具有时代特色的精神积淀,对红色文化的丰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崇高感”的在地性转化:
红色文化的时代弘扬

  发掘和弘扬红色文化,目的不仅在于重现历史、铭记历史,更重要的是使红色文化转化为振奋精神,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崇高感”是人们对崇高事物的敬仰、赞叹的情感体验。能够产生这一感情的事物或事件往往雄伟、壮观,具有摄人心魄的强大力量。当可歌可泣的红色精神被融入具体的地域,甚至与某个家族的血缘关系或者村庄共同体的地缘关系相链接,红色精神就与当地每一个人的生命和情感发生了关系,“崇高感”便实现了在地性的转化。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活动大多发生在朴素且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当中,这些散布在村落民居中的乡村红色建筑就像一颗颗散播着红色基因的种子,蕴含着能够给人强大震撼的崇高革命精神。在这些红色建筑中,许多决定性的指令由此发出,许多感人至深的革命事件在此发生。一进进院落、一幢幢青砖黛瓦的古朴民居,一件件革命时期的历史物件以及历史场景的复原,都再现着当年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让人动容,催人奋进。在红嫂纪念馆中,红嫂的半身人物雕像、群体雕像以及带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担架、独轮车、纺车、鏊子等抗战时期的支前物品一一呈现;中共中央冀鲁豫(平原)分局旧址的展陈室内,军号、发报机、望远镜、红缨枪、首长用床等抗战时期物品整齐摆放;潍坊刘家庄抗战纪念馆外,9.6米高的古城楼巍然屹立,守护着附近的村庄……当地人民对革命先烈油然而生崇高的敬仰之情的同时,也会对这段红色历史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地方认同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当这种基于地方性的红色精神深入人心,凝聚起本地人民共同的价值认同和信念,并引导当地干部群众继承红色遗志、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时,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便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作者系山东建筑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