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移植或可实现早期预防治疗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研究发现类风湿关节炎致病新机制

肠道菌群移植或可实现早期预防治疗

2021-07-29 大众日报 14版
  □实习生 翟雨欣
   记 者 王 凯 报道
  本报济南讯 近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科学学院(山东省医药生物技术研究中心)韩金祥教授团队研究成果——《肠道微生物通过维生素C降解途径促进类风湿关节炎发生》(“A hidden link in gut-joint axis: Gut microbes promote rheumatoid arthritis at early stage by enhancing ascorbate degradation”),在国际顶级胃肠病学期刊杂志《GUT》发表。该项研究发现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受肠道微生物影响的“菌-肠-关节轴”致病新机制,为这一疾病的治疗提出了全新方向和思路。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多发的、对称性多关节肿痛为主要表现的风湿免疫病,即使在医学发达的今天,其致病原因并不清晰。后期导致关节功能的丧失,甚至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增加患者家庭的经济压力。目前,我国类风湿关节炎的患病率高,预后差,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常处于中晚期,而且病患人数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肠道菌群是当前生物领域研究的热点。肠道微生物在人类健康和疾病中起着关键的调节作用,并且与宿主代谢和免疫功能密切相关。首先,肠道黏膜免疫系统是固有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防御感染和抑制微生物穿透组织屏障;其次,肠道菌群可影响肠壁黏膜液层的特性、可诱导肠壁淋巴样结构的发育、可调节免疫细胞的分化以及肠道菌群可影响炎性介质的产生。有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可诱导自身免疫病,例如类风湿关节炎;然而,在风湿性关节炎的病程发展中,特别是维生素C补充剂治疗过程中,肠道微生物是否发挥作用以及如何发挥作用,是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
  该项研究通过多组学分析,整合肠道菌群宏基因组、血液与关节滑液代谢组、关节炎患者炎症因子参数等,发现肠道菌群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维生素C水平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促进了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程发展。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肠道菌群的维生素C降解功能相比健康人有显著提高,伴随而来的是白细胞介素-6与肿瘤坏死因子-α在血液中的增高,而白细胞介素-6与肿瘤坏死因子-α在临床上常作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靶向位点。
  此外,该项研究发现,在类风湿关节炎早期阶段,大肠杆菌与牛链球菌是该机制的关键驱动菌,存在类风湿关节炎“菌-肠-关节轴”致病新机制,能突破肠壁屏障,进入血液的通路,游离到关节从而加速关节病变的发生。我们预测可以采用菌群移植、口服益生菌的手段,实现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治疗和预防。
  这一类风湿关节炎“菌-肠-关节轴”新机制证实:通过肠道菌群干预可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也为进一步临床验证提供了参考依据。以肠-关节轴为靶向的治疗方案,将是又一新的类风湿关节炎辅助性治疗方案。在类风湿关节炎仅发生关节疼痛、晨僵等早期症状,尚未出现关节变形之前的初期阶段,就进行肠道菌群干预,不仅能有效减少甚至避免常规治疗过程中,为控制或减缓症状,长年服药维持所带来的各种副作用,而且还能起到预防和早期治愈的效果,可以大幅降低综合治疗成本,提升患者生存质量。类风湿关节炎致病新机制的发现,为类风湿关节炎的预防治疗提供了全新方向和思路,具有重要的临床诊疗意义。
  同时,这一方向仍有许多未知问题,需大规模临床研究解决。比如肠道菌群能否作为一种新的生物标志物用于诊断、推测预后及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治疗的参考等。
  “一天一个苹果,医生远离我。”的谚语提醒着人们维生素C可帮助抵御疾病。临床研究表明,RA患者体内的维生素C(抗坏血酸)含量远低于正常水平。维生素C作为强大的抗氧化剂,可以抑制引发关节炎症的促炎因子。维生素C还参与胶原蛋白的合成,而胶原蛋白是关节组织和骨骼中的主要蛋白质。因此,在临床治疗上,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会通过服用维生素C补充剂来维持自身的维生素C水平,达到缓解疼痛、保护软骨、缓解自身免疫反应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