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峰
与外来文明抗争,是各国的普遍现象。到1920年代,谋求独立的甘地,就曾在印度发起“土布运动”,号召民众抵制洋货。
二战结束,印度独立大局初定,新国旗的制定进入国会议程。因为甘地的声名与功绩,议员们大致同意将甘地的纺织车印在国旗上。旗上另有橙、绿、白的色条,分别代表印度教、回教及其他宗教。
当时中华民国驻印度大使罗家伦在一次官邸宴会上闻得此事,委婉表达了异议。他的理由是:首先,从图案本身而言,纺织车长杆短条,描绘较难。印度幅员辽阔,各地制旗时,难免有所出入,而导致国旗无法标准化。其次,从象征意义看,纺织车虽然蕴藏独立精神,毕竟是落后生产工具,而印度初立之国,正应放眼前望,阔步走入现代化,国旗也应该反映这种时代风貌。
宴会上的要员,比如尼赫鲁等,都认为他说得有道理。
罗家伦又建议,用阿育王轮取代甘地纺车。阿育王是印度历史上的明君,阿育王轮富含文化意义,其模样又是规则的几何形。这个建议被采纳。
多年后,罗家伦在回忆录中忆及此事,不无自豪地说,以一国大使而议定驻在国国旗的形态,“可以说是史无前例了”。
民国时期,罗家伦曾任中央大学校长。这所大学位于南京,与北大并列第一,所谓“北北大,南中大”。
罗家伦是北大出身。据说他读书时,曾追求北大校花,但后者嫌其貌丑,未允许之,说,要自己嫁给此人,除非他获得美国博士,做大学校长,并且出行时保持社交距离。
校花一岁一枯荣,至今已无法考证这是哪一届校花。但据罗家伦夫人张维桢的说法,此故事纯属虚构,是因为那些大学男生追求女生太辛苦,而编造出来互相鼓励的。
罗家伦倒的确追求过徐志摩的前妻张幼仪。当时徐张已分手,罗家伦与张幼仪同在柏林,罗时常上门找她。有次罗很温柔地问她:“你还打不打算再结婚?”
张幼仪家里曾要求她,与徐志摩离婚后五年之内不能再婚,以免别人觉得她不守妇道。于是她看着茶杯轻声说:“不,我没有这个打算。”罗听完,过一会儿就离开了,从此再不出现。
张幼仪这个女人厉害得很。离婚后,她在东吴大学教过德文,又曾在其兄帮助下接管上海女子商业银行,短期内将它扭亏为盈。她又创立过时装公司,还炒股票。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某天,徐志摩到她的公司取定制衬衫,提及自己次日将搭乘邮政飞机前往北平。张幼仪深觉不妥,努力劝阻,但这个前夫并没有听取她的意见。第二天,这架飞机在济南党家庄遭遇大雾迷航,误触开山,徐志摩罹难,年仅三十四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