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红色的土地
山海经

那片红色的土地

2021-08-15 大众日报 06版
□ 孟庆瑞 孙家东
  我的家乡,位居钟灵毓秀的蒙山之阴,万顷碧波、柳岸闻莺的云蒙湖与蒙山遥相对望。
  汇沧桑于厚典、聚气象于万千,穿越悠远千古,这里散发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在历史集纳的厚重中风韵沉淀,昭显本色。同时,它追随着时代的脚步,迈着坚定的步伐,以矫健的身姿,展露出新的风采。
  在缔造新中国的征途上,那一场场捍卫正义和主权腾起的硝烟,早已被时光淬炼成瞻仰的丰碑。长路漫漫,一次次的冲锋陷阵蜕变成一个个浸染民族血性的悲壮传说。这种传说,越过蒙山、掠过汶河,成为一粒粒鲜活的种子,根植于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大地上,让这片古老而又神圣的土地,绽放着一种红色渲染的壮美。
  追忆历史风云,俯身这片炽热的故土,我被眼前的一切再次浸湿双目。我的思想、我的灵魂,在一个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英烈面前,伴随着那段峥嵘岁月起伏,那些慷慨悲壮故事,在令我肃然起敬的同时,一种强烈震撼更是久久溢于胸口。
  后里村,距离蒙阴县垛庄镇2.5公里,是刘晓浦和刘一梦两位革命先烈的出生地。
  时值初夏,村委前面一株株苍翠浓郁的松柏,因穿越百年日月的光华,愈发显出苍劲昂扬的气势。风掀松涛,树藉英灵,柏松以这种方式颂扬着先烈。
  梁启超曰:“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显然,刘晓浦、刘一梦年轻而短暂的生命,呈现出的是大侠之范,正如林则徐所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国难当头,愿以己之命博众人之安。二十几个春秋,生命虽短,然为正义、为民族舍身。其青春足以发出震动寰宇的绝唱,闪动着信念的光芒。刘晓浦和刘一梦以对革命的坚定信仰和无比忠勇,将青春定格成一道挂于历史长空的绚丽彩虹。
  刘晓浦,又名刘小浦,刘泰和,生于1903年。1929年4月受中共中央委派到山东工作,1929年7月2日因叛徒告密被捕,1931年4月5日被敌人杀害。
  刘一梦,原名刘曾溶,字安泉,号大觉,刘晓浦的侄子,1905年出生。1928年夏,受党组织的派遣到山东从事青运、工运、农运工作,任团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长,1929年2月任团省委书记。1931年与刘晓浦先后遇害。
  刘晓浦和刘一梦本是叔侄,因共同的信仰和追求,成为革命战友,在白色恐怖的岁月,相互激励,共同战斗。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在当地人尽皆知、声名远播的“燕翼堂”,刘晓浦和刘一梦都出身于“燕翼堂”。
  “燕翼堂”原址在今蒙阴县垛庄镇。在当时是名门望族,家业雄厚、子嗣众多。“燕翼堂”开明民主、体恤百姓,是具有民族大义的忠厚之家。在抗战时,积极捐助物资,参军参战、支持革命,先后有7人英勇献身。
  闻名遐迩,震惊中外的孟良崮战役,也发生在此地。孟良崮战役是扭转华东战局的重要一战。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整个战役,敌我双方共出动兵力近百万,战斗异常激烈。据孟良崮战役纪念馆记载,当时蒙阴支前的物资:熟食有70余万斤、小推车3300多辆、担架700多副、支前的挑夫12万多人、民工4万多人。
  1947年4月12日《大众日报》刊文:“孟良崮战役期间,蒙阴人民全力支援前线,宁愿自己饿肚子,也要保证前线的战士吃上饭,他们节衣缩食,勒紧裤腰带,宁愿自己吃糠咽菜,也要把粮食一碗一瓢地节省下来支援前线。”陈毅元帅曾感叹:“我就是死也忘不了沂蒙人民,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推车将革命推过了长江。”蒙山高、沂水长,军民心向共产党,心向共产党,红心迎朝阳,迎朝阳——一首《沂蒙颂》,唱出军民鱼水深情,唱出浩气长存的民族大爱。
  俯瞰红色沃土,追思英雄儿女,在整个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涌现出的诸如沂蒙六姐妹、沂蒙红嫂这样的英雄数不胜数。
  历史终将他们铭记,铭记他们对革命的忠诚、舍身忘死的英勇,还有在沂蒙大地上,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