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秋光胜春光

人道秋光胜春光

2021-08-22 大众日报 06版
坊间
  □ 王魁章
  今年6月16日,我从电话中得知孙墨龙先生去世的噩耗,不由心里一阵惊悸。
  孙先生,我与您从1986年山东画院成立,到现在相处了已有35个年头。上班时我们的办公室紧靠着,可以说是朝夕相处无话不谈。虽然我退休后见面少了些,但那些年在一起的场景总在眼前时时显现。现在您突然地走了,到那个一墙之隔的画室里再也见不到您了,真叫人难以接受。我在家里接到十几个电话,几个书画界的老人连声叹息,说:书画界的一个大好人说走就走了,真叫人伤感之极。年轻的同志说,这几年临摹孙老的人物画,正想找他评判一下,还有的说,受孙老的指教书法大有长进,在书展中得了头奖,正要找个机会一报导师之恩呢……
  犹记得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您六十岁的时候,画院办公室的几位年轻人商量着要给您过个生日,您说什么也不同意。最后是您家大嫂做主,由您的三个宝贝闺女陪着吃了一顿便饭。我得到消息跑了过去,您拉着我的手让我坐下,说:“画院的工作千头万绪,大家都忙得很,院里还有很多老同志,我不能开这个过生日的头,咱们画院也不宜开这个头。”这以后不管是七十岁还是八十岁,都没听说过您办生日宴会的事。
  而说到工作,您却勇挑重担敢于担当。那些年全省美术系列高级职称的评审,是一项敏感而备受瞩目的工作,弄好了皆大欢喜,稍有不慎就会引起矛盾、形成宿怨。您作为资深评审委员,从不敷衍附和,经常为基层专业人员据理力争,全面介绍他们的创作成绩和艺术成就。正是有你们几位老画骨的坚持,多年来美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工作,未发生一起伤人积怨的事情。
  画院成立不久后,是你们几位老画家提出,书画专业人员越是职称高了,越要深入基层;越是市场经济,越要想着群众。按照你们的想法,我们先是在几年的时间里跑遍了济南郊区的山乡农村,然后又冒着风雪天气到聊城、枣庄、德州、淄博的农村写送春联。您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您的腿脚有病,身子又沉,平时行动就不方便,在那些寒冷的天气,每到一处您最先拿出墨具,铺开宣纸就画起来写起来。人们也总是围在您的桌前,要了写的字,还要您画的画。寒冬腊月滴水成冰,墨汁冻了,笔头冻了,您用温水烫烫再写再画,直到人们满意为止。
  那些年不少来省里的外地同志在开会办公之余,常常跑到我这里索要字画,都是文化部门的老熟人,按说这个要求不过分,我只好央求画院几位老同志代劳。每次找到您,一听说是基层来的同志,二话不说提笔就写就画。今天走了一拨,明天又来一拨,您照样又写又画。这倒叫我很感不安,您却说基层的同志来济南一趟不易,不能让他们空手而归。
  画院繁忙的工作,并没有影响您对艺术品位的追求,相反,这都成了您艺术上精益求精的动力。一天您在稿纸上写了两行字递给我,我一看写的是,“自写情怀自较量,不因酬答损篇章”。细读这两句话,使我更深入地窥到您坦荡宽厚的襟怀和治艺治学的严谨态度。您的字以隶、草见长。隶书按孙其峰先生的话说就是:“重拙、苍古,近张迁而又不失自家风格。”而草书则充溢着古代诸多大家的墨韵。说到国画,山东省美术馆施邦华先生曾撰文,说您的画具有意境美,人物传神、言简意赅并且敢于创新。
  您没有进过专门的艺术院校,全凭自学刻苦磨炼而获成功。您写的一首词道出了自己的心境:“人道秋光胜春光,千里风霜,好个风霜,漫天一笔抹斜阳。秋声秋韵秋滋味,情满山乡,醉了山乡,我欲重彩细较量。”经过四五十个春夏秋冬的苦苦研修,白霜染透了满头青丝,而看看这等身的书画作品,看看书架上那些金光闪闪的奖牌,不就已经说明您践行了初心、兑现了承诺,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吗?在尽享丰收之乐的同时,“我欲重彩细较量”,在您看来,秋光大好,仍需老骥伏枥,紧握彩笔,笃定前行,深入体味,细写细画,开拓求新。
  “知圆行方,俯仰无愧天地;笔精墨妙,挥洒书坛有声。”
  这是朱学达先生去世时,您含泪为他写的挽联。今天我再把这一挽联送还给您,这也是您一生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