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
□ 陈舜臣
腕底有鬼神
齐白石被誉为“腕底有鬼神”,意思是说其手臂上似乎附有鬼神般的魔力。
“鬼神”是指一种解释不清、奇异而不可思议的力量。齐白石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白石铺,本名纯芝,后改名璜,将出生地名用为雅号。35岁之前,齐白石连湘潭县城都不曾去过,只熟悉田园生活,直到40岁才迁居到大城市西安。寄宿在齐白石手臂上的“鬼神”,大概来自经年累月的田园生活养成的体察自然风物的能力。
齐白石曾在其晚年作品《钓虾图》上题诗:五十年前作小娃,棉花为饵钓芦虾。今朝画此头全白,记得菖蒲是此花。
齐白石富有天资,加之后天不懈努力,这才成就了他独具个人魅力的艺术风格。从临摹《芥子园画谱》开始,他竭尽全力摹画前人的优秀作品,博采众长。徐渭、八大山人、石涛等,齐白石努力体会他们作品的精妙之处,从这些画界大家身上汲取艺术营养。
齐白石曾在诗中写道:涂黄抹绿再三看,岁岁寻常汗满颜。其努力程度非常人所能及。最后,他脱颖而出,达到了“观天地之造化”的境地。齐白石虽以前人为鉴,却更似师从自然。
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中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法自然,由心感悟)便是指以自然为师。归根结底,无非是向自己的内心寻求答案,追本而溯源。不仅绘画,文学也好,音乐也好,皆应如此,一定要追寻心灵之境。但是若过于超凡脱俗,世人或难接受。齐白石临习前作,将自然的学习过程喻为“雷同”,将超越前者之境喻为“云外之峰”。云外之峰,难为世人所见,于是常常遭致他人误解。
齐白石深知同辈画家对他有恶评,故而在诗中写道:山外楼台云外峰,匠家千古此雷同。卅年删去雷同法,赢得同侪骂此翁。
他无所畏惧,在另一首诗中写道:不厌名声到老低。真金不怕火炼。齐白石曾题落款300余个,其中仅一枚刻有“有眼应识真伪”六个字,期待有一天获得慧眼识珠之人的鉴别赏识。
齐白石的画作洋溢着旺盛生命力。他并不是寻常的读书人,用其附有神奇能力的手腕,准确地捕捉到自然与生活的律动,使其跃然纸上,将其形象生动地传达给我们。
白鹤赞歌
我们一行人抵达住吉川河畔后便如释重负,仿佛每次呼吸都能感受到青铜器的气息扑面而来。有过凝视名品时屏住呼吸的体验,看到住吉川在面前流过,我们感到白鹤美术馆已经离我们很近了。那时的情景一定唤醒了我们精神深处的记忆。这种情景便是,屏息之后刚要放松下来的时候,紧张过后如释重负之感更为酣畅淋漓,心灵得到异常满足。随着白鹤美术馆越来越近,心中便越发期待获得那种满足之感。
自从关注历史、美术开始,我便对装饰青铜器的奇特兽面兴趣浓厚。饕餮究竟为动物之名还是蛮族之名,众说纷纭,并无定论。无论如何,我觉得饕餮作为图腾设计不失为了解人类想象力的重要线索,也是了解人类想象力的发展方向及其界限范围的关键所在。这一线索仿佛可以打开未知世界之门。虽然如今尚且一无所知,但为解开谜题,需要反复思索,那种思索对我来说不也大有裨益吗?这可以说是我与白鹤的二次相遇。从少年时代的初次邂逅算起,历经岁月,恍若隔世。
东晋的郭璞在《山海经》的注释中提到,饕餮是一种贪婪的动物,吃人,甚至连自己的身体都吃。总之,它是古人想象出的最为恐怖、最为不祥之物。古人煞费苦心地将其表现出来,其成果就展现在青铜器等器物的装饰上。古代人将上述穷凶极恶之物刻于器物之上,一定是想用它来镇住不祥的事物。由此可见,我们认可青铜器,不仅因其凝结着古人的想象力和表现力,而且也因其寄托着古人强烈的期盼。白鹤美术馆便汇集几千年前古人魂牵梦萦的企望。它作为人类的源流,更与现代人的愿望一脉相承,息息相关。“饕餮”二字部首皆为“食”,意为好食之物。中国谚语有云:“眉毫不如耳毫,耳毫不如老饕。”所谓眉毫,是指眉毛浓密且长,此乃长寿之相。所谓耳毫,是耳孔内长的毛,也是长寿的标志,且与眉毫相比,更为可喜可贺。然而,据说这种珍稀耳毫竟难及“老饕”。所谓“老饕”是指年老食欲旺盛的意思。“饕”字意为不祥之物,但在谚语中却表示恭贺、吉利之意,这有些出人意料。
如古语“千年鹤”所言,白鹤这种动物被奉为吉祥之物,正所谓“鹤瘦貌弥清”。中国还有句俗语:“千金难买老来瘦。”
随着年龄增长,老来瘦也成为了长寿的标志。
中国文学中所表达的白鹤意象与长生不老相关,象征吉祥。白鹤的线条简洁流畅,饕餮花纹繁复。这样两个各处极端之物,在住吉川畔的白鹤美术馆珠璧交辉,相映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