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刘 君
享受秋天,有比一抬头就可以看见白云,低头细细品味茶香,三五好友相聚,四周绿色植物相伴,中间有清风流荡更好的意境吗?
而且正好有人吟出孔孚先生的诗:我追一片云/跑进一家商店里去了/躲在墙上一幅泼墨山水的半腰/还动呢。那一瞬,云也跑进我们的心里,引得感慨,必得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才值得。
秋天是思乡的季节,当读到“家乡”这个词时,你的脑海中涌现的记忆是什么?是什么样的颜色?
是“月光底下,母亲早就披了棉袄,手中不停地剥着玉米,对着月亮絮絮叨叨说了很多话”。
是“或做成糕饼,或熬为蜜饯,或收成膏丹,一并贮在炕头多屉橱中”。松子饼有银圆那么大,把糕做成莲蓬状。
还是“拿着一张手绘的虫鸣月光地图,听小虫子的欢鸣。在这一声长,一声短的节奏中,人变得安静”。
这一切都让人心里一下子软软的。
一直羡慕有故乡的人,总好像人生多了一份存款一样安全和笃定,虽然四处漂泊的人喜欢用“心安即故乡”来安慰自己,但此“乡”非彼“乡”。真正的故乡应如刚刚过世的孙国章先生的诗中所言:我是一个人世界的国王/往事鱼贯而入/站成侍奉左右的样子/有时非常亲近他们/有时喝令他们退下……
那“一个人的世界”里,有少年,成长,家庭,亲情,道德,历史,景物的最初形状,苦难也好,幸福也罢,贫穷也好,富裕也罢,都是影响一生的记忆。而生活总在别处,希望总在山那边。当一步步地走出故乡,走向未知的旅途,那里没有茫茫山峦阻碍视线,没有荒芜大地,没有清澈河流碧蓝天空,故乡离得越来越远,变得越来越小,到了只剩下地图上一个小小的黑点。奇怪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乡在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一些以为早已忘却的记忆越来越清晰。柔软的乡音、守旧的父老、郁郁葱葱的田野山脉,这些细微的生活体验在脑海里闪亮并活跃起来,使其他一切事物显得模糊。仿佛透过火车的窗户,看着外面急速向后倒去的风景,想起了难以计数的回忆和幻想。
故乡只在回望中,当我们走不回去的时候,更需要一个故乡——哪怕它是别人的,哪怕它在纸上,也能治愈失去。
字里行间,如果既不刻意地美化、诗化,也不一味展示过去的苦难以博取眼泪,克制与冷静,不让内心的情感左右文笔,那便是好的乡情散文了。因为历经岁月的风风雨雨,平淡是真。乡愁既不是“牧歌”也不是“挽歌”,乡愁只是一首老歌,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