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原
本报通讯员 方婧 王秀清
半年多时间,主动对接企事业单位42家,开展企业委托研发项目40项,转移转化专利成果6项,开展人文社会科学类服务项目5项,承担文旅类协同创新项目15项,组织各类培训项目12项……2021年以来,聊城大学遵照“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总要求,深入推进城校融合,强化校地校企产学研协同创新,以实际行动回应区域经济社会重大战略需求,城校融合发展共同体建设成效明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正铿锵起步。
靠前服务,
主动对接企事业单位“找需求”
6月25日,聊城大学党委书记关延平,党委常委、副校长赵长林一行到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考察调研。他们先后来到中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乖宝宠物食品集团,走进企业研发中心、生产车间,了解企业技术研发、生产经营情况,与企业负责人和技术人员深入交流。这已经是今年以来关延平第五次亲自带队到地方调研校企融合工作。
谈到校地校企融合,关延平表示,要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大力推进校内融合、校企融合与校地融合无疑是重要举措之一。一方面,建设应用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企业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的设计,以及培养目标的考核与评价;另一方面,也需要学校深度融入企业的科技研发、生产经营之中,共同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对接融合。只有双方实现精准对接,优势互补,才能产出高水平合作成果,携手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各二级学院依托学科专业优势,积极同东昌府区、东阿县、莘县、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市科技局等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以及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浪潮集团等42家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对接活动,紧扣聊城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拓展深度合作项目。
优化共建平台,
推进研发项目“真落地”
围绕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搭建研发平台,是坚持校地校企共建的桥梁纽带。为此,聊城大学出台《聊城大学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管理办法》,鼓励教师到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共建平台的调度和管理,根据合作协议和共建平台运行情况,将56家共建机构优化整合至42家,并积极推动共建机构申报省级研发平台。截至目前,共开展“聊城市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和化肥增效田间试验”“图像压缩接口板”等校企合作研发项目40余项;学校有6项专利成果获得转让或实施许可。
对接“新时代兴聊十大工程”中的“乡村振兴工程”,聊城大学加强农业技术研究,在继续推进科技特派员工程项目和4个省级农业园区项目的基础上,在“聊城市耕地质量保护提升”“蔬菜产业发展技术服务”“现代养殖场疫病防控与生物安全技术研究”“聊城畜牧业粪便利用”“动物医院建设”等涉及农业发展的重点领域,积极开展协同创新,为聊城市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共建聊城产业技术研究院,力求在重大技术应用研究、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及产业化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建立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其中,由聊城大学、聊城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安格尔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三方联合共建的聊城赤泥综合利用联合创新中心,研发的核心技术——岩棉及其利用高碱赤泥生产岩棉的方法经山东省科学院情报研究所认定为世界首创,以此技术为依托的相关项目“年产6亿块赤泥基改性玄武岩专用砖”已获得聊城行政审批局批准,并在信发集团北赤泥坝东南侧开始建厂,项目达产后年可消化赤泥120万吨以上。除此之外,该中心在赤泥制备烧结砖、路基材料等方面也取得重大突破,正在进行工业化试生产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申请等工作。
做强智库,
赋能城市软实力“快提升”
学校积极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特色优势,承担2021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58项,其中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18项、一般项目37项,立项类别涵盖了“新时代兴聊十大工程研究”专项、“新时代孔繁森精神研究”专项、“党史学习教育研究”专项、“历史文化研究”专项等;获得聊城市第二十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56项,承担课题数量和获奖数量占聊城市课题立项总数和获奖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2021年以来,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太平洋岛国研究院中心、中国乡村研究院和校地共建的聊城发展研究院、聊城质量发展研究中心等高端智库,承担了15项文旅领域校地合作提升项目,围绕聊城运河文化、聊城名人名家、聊城非遗项目、聊城红色文化、聊城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提升等领域,积极开展研究与实践工作。
学校设立冀鲁豫边区红色文化研究专项,资助经费100余万元,用于冀鲁豫红色文化的研究、宣传和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传统,填补冀鲁豫边区红色文化研究的学术空白,推动聊城革命老区建设与发展。
此外,学校还大力举办社会培训,提升全民素质。2021年上半年,共举办“莘县县委组织部组工干部综合素质培训项目”“聊城市税务局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培训班”“东阿县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等12项社会培训项目。学校开展的“中国尺八讲演堂”在2020年荣获山东省“特别受百姓喜爱的终身学习品牌项目”的基础上,继续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服务百姓终身学习,在高唐县清平镇建设了研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