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 可
谈薮
“食不语”是一件小事,但是从这件小事中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修养、品行。
相信很多朋友小的时候都有过同样的经历,因为吃饭、睡觉时说话而遭到家长或严厉或温柔的呵斥:“好好吃饭,不准说话!”“好好睡觉,不准说话!”这样的呵斥一遍两遍是不管用的,因为小孩的天性就是好玩,总要等大人说过三遍四遍五遍六遍,这顿饭才算吃完了,这个觉也终于可以踏踏实实地睡了。
及长,读了一点书,才知道原来圣人早有古训,“食不语,寝不言”并不是父母们的发明。《论语·乡党》曰:“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席不正,不坐。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这里讲了很多做人做事,包括饮食、寝眠时的规矩、礼仪。多少年来,我们是把它们奉为圭臬的。的确,我们号称“礼仪之邦”,前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优秀传统,我们理应继承发扬。令人痛心的是,事实并非如此。
这些且不去说它了。近日无事,不知怎么突然想起“食不语”这句话,细加琢磨,觉得好生无理。这句话本身并不难理解,就是“吃饭时不要说话”。无论是专家还是普通读者,都是这么理解的。可是如果仔细想想,第一,这样的要求合理吗?第二,这样的要求能做到吗?吃饭,固然是解决温饱、补充营养、维持生命的需要,同时很多时候也是一种交际、交流的机会。既然是交际、交流,当然要开口说话,不能只吃饭不说话吧?一天工作下来,一家人边吃饭边聊聊白天的事情,其乐融融;多日不见,朋友们借聚会联络一下感情;就算是正式宴会,客人们之间也要“亲切交谈”吧?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在吃饭的时候,无论是家人日常吃饭,还是朋友聚会,或者其他宴会,大家都一声不吭,只顾埋头吃饭,那是一个多么滑稽的场景?是不是太沉闷了?是不是太无趣了?是不是太难受了?这样的要求,施之于幼童犹可,因为小孩没有自制力,边吃饭边说话会产生一些不好的效果。可是以此要求施之于成年人,未免太可笑了吧?几千年来,一代代人都在读圣贤书,又有几人真的做到“食不语”了呢?如果说,嘴里吃着东西的时候不要说话,这是对的;而把“食不语”理解为吃饭的过程中不能说话,这就有扩大化的嫌疑了。
圣人的话总是有其意旨的。孔夫子要求“食不语”,还有其他意思吗?我倒想到了另一种“食不语”,这未必是孔子的本意,但我认为很有必要。那就是:不要一边吃东西(包括吃饭)一边跟别人(不是同桌吃饭的伙伴)交谈。
人和一切动物一样,都是会条件反射的。就算肚中不饿,看着别人吃饭也难免唾液分泌增加。我有过几次这样的经历。最经典的一次,是因工作原因礼节性拜访一位女士。我那天见的人多,说话也多,唇干舌燥,难免有点尴尬,但也还不至于失态。该女士大概没有给客人倒水的习惯,一边品茶一边与我交谈,这也不算过分。偏偏这时女士拿出一个洗好的苹果,我想她肯定看出我的窘态了,真是善解人意啊,考虑周到啊。正要对她表示感谢,谁知她朱唇轻启,径自咯哧咯哧啃了起来,一边吃一边还把苹果皮吐了出来。当时我唾液分泌急剧增加,口倒是不渴了,反而口水过剩,又不敢开口说话,又不敢明显吞咽,那个窘啊,真是如坐针毡,只好匆匆告辞,狼狈而逃。由此想到,孔夫子“食不语”的古训,真是太英明了啊!
“食不语”,这是一种礼节,是对客人的尊重。即使从生理反应的角度来说,边吃饭边交谈也是对客人的一种折磨,会让他很难受、很尴尬。最好的办法是暂时停止吃饭,先跟客人谈话,等客人走后再吃不迟,此为上策。或者倒上一杯水,请客人在别室稍坐,吃完再谈,此为中策。如果事情紧急,必须赶紧谈,或者客人无法回避,而你又无法放下碗筷,那么就给客人倒上一杯水,让客人不至过分尴尬,此为下策。当然,客人也应尽量避免在饭时来访,这是题外话。
我的这个理解,并非歪解,古人就有先例。周公“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就是一个“食不语”、礼敬他人的典范。以周公之尊,他完全可以边吃饭边接待来宾,或者吃完再接待也不为过。至少至少,他可以把嘴里的饭吃完咽下去吧。可是他不,一听有客人来访,他连嘴里的食物都顾不上嚼咽,赶紧吐出来,跑出去迎接。这是一种多么虔敬的态度!曹操写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天下士子之“归心”绝不仅仅因为周公吐哺这个举动,但是这一举动让人看到了他对人的尊重,因而赢得了天下人的心。
“食不语”是一件小事,但是从这件小事中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修养、品行。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小事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几乎每天都会碰到。有人说,我们这么一个礼仪之邦,难道现在还要从“不要随地吐痰”“不要乱扔垃圾”开始教起吗?真的是这样。我经常会好管闲事,被我提醒的不少都是大爷大妈级别的。可是更多的时候,也只能摇头叹息,徒唤奈何,实在是管不胜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