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

打通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二级学院科教产融合协同育人实践调查
2021-11-04 大众日报 18版

  教师带学生入企,企业指导教师进校。这是齐鲁工业大学科教产融合、协同育人的一个概括性描述。大学二级学院开展科教产融合,还是新鲜事物。作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科教融合升级版的试点,其二级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山东省机械设计研究院于2020年6月率先开展院所一体化融合改革。通过发挥研究院密切联系行业企业的优势,实行科教产融合协同育人,在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中闯出了一条新路子,为打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提供了一种新范式。
  □ 本报记者 王桂利

在企完成
毕业实习设计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17级学生赵硕,2020年12月初,毕业设计课题选择了山东山水重工有限公司的《行喷脉冲除尘器MC144设计》。“我的毕业设计课题来源于水泥生产企业的实际需求,按照实际生产要求,进行行喷脉冲除尘器MC144的设计,这让我的毕业设计目标明确。我们3个同学吃住在这家企业,开启我们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整个毕业设计全程在企业指导教师石海川高工的指导下开展,企业指导教师给我的毕业设计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资料和解决方案。校内指导教师也经常去企业检查和指导我的毕业设计进展,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赵硕说。
  本科第四年的毕业环节,对于大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学院从毕业设计课题征集开始,发动专业教师积极联系相关企业,征集企业课题,审核课题,严格过程管理,确保毕业设计、毕业论文质量。早在2019年12月,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机械类专业协同育人联盟成立。截至目前,协同育人联盟单位已经发展到80余家。今年7月6日,成立了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机械类专业协同育人指导委员会,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李培根为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思路更加明确。
  首先,指定专门教师与机械类专业协同育人联盟单位建立一一对接关系,广泛征集毕业设计课题。随后组织专业教师对征集的毕业设计课题进行审核,对不符合要求的题目提出修改意见,与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落实校企双方责任。
  每名学生配备来自学校和企业各1名导师,指导学生进行选题,建立学生与校内外指导教师的联系,陆续送学生进入企业开展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工作。每个企业接收5-7名毕业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习条件。学生毕业设计在企业真题真做、现场做。其间,为保证毕业设计能够按时高质量完成,校内外指导老师采取集中指导和单独指导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精心指导学生完成本科毕业设计。最后,校企共把出口关,邀请企业专家参加本科生毕业设计答辩。
  这个过程中,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环节。学院邀请行业专家对现有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依据;聘请企业指导教师60余名参与学生的理论教学、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指导等教学环节,企业指导教师将一线优秀的工作经验、专业知识带进课堂,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据统计,该学院毕业设计课题来源于企业生产实际或企业与教师合作项目的比例,从2019届、2020届毕业生的不到20%,提高到2021届毕业生的86%,基本实现了来自企业毕业设计题目的全覆盖。
校企陆续开展
全面合作

  带学生进企业,增加工作量不说,甚至还有安全风险等不可预知的因素,以前,高校的老师们大多数不愿意接这样的活。
  作为承担协同育人工作的指导教师,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的衣明东博士,也经历了从被动参与到主动联系合作的过程,经过两年摸爬滚打,目前终于步入了良性循环。“通过与企业导师联合指导毕业设计,我与滨州东海龙活塞有限公司合作已有2年,不但联合申报了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还签订了‘高端内燃机活塞轻量化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合同。此外,我与山东有荣机床有限公司在合作基础上,联合申报并获批了科技部的科技助力经济重点专项。”
  协同育人工作的落实落地与可持续,离不开教师的积极主动参与。在这项工作开展初期,学院就想办法鼓励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与学生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环节同步进行。要求引进的青年专业教师,必须参加企业实践,时间不少于6个月,并作为青年教师验收的必要条件之一。学院在课时安排、经费等方面予以保障。学院又制定了“博士+企业对接计划”,引导青年博士在完成指导学生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同时,深入企业寻找研究课题,参与企业项目合作研发。目前,在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已经形成了教师主动联系企业、深入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良好氛围,为协同育人工作的可持续开展提供了保障。
  校企双方陆续开展全面合作。在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基础上,教师与企业深入交流,先后开展技术交流近百次,签订合作项目60余项,为企业解决了一批技术难题。校企联合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技项目多项。与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申报并获批山东省高档数控机床技术创新中心,与山东天瑞重工有限公司联合申报并获批山东省磁悬浮动力装备(绿色)技术创新中心。
协同育人
满足校企双方需求

  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积极性不高是个老话题。法制约束不到位,提供实习岗位过程中,企业付出成本,合作缺少动力。更重要的是,企业希望通过学校培养适合自己企业的技术人才。但是学生毕业之后,企业并不能限制他的流动。往往企业花了许多额外成本培养的人才,很容易就离职了或者被别的企业挖了墙角,这无疑挫伤了企业搞协同育人的积极性。
  然而,在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二级学院、研究院与企业合作中,这一现象并不存在。在学校设计的企业版调查问卷中发现,89.36%的企业认为学校的校企协同育人教学模式很好,96%的企业回答“值得推广”。绝大多数企业(93.6%)认为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很好或较好。此外,企业也对协同育人工作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建议,如适当延长实习时间,增加企业对学生的选拔环节;加强校企交流互动,以项目合作带动育人等。
  济南易恒技术有限公司与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是多年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先后接纳过一批学生的见习实习和17名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17名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全部来自于该公司生产实际需求。公司为每位学生安排一名企业工程师或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全程指导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设计。在这一过程中,公司不断与学校一起打磨人才、发现人才,还能留住需要的人才。
  “我们能够深度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我本人和公司技术副总也多次受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邀请,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学生开展讲座和参与本科毕业答辩等教学环节,”公司副总经理王志忠说,“通过协同育人,将公司对人才的需求传递给学校,也能够将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带给老师和同学们,为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依据。”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山东省机械设计研究院与企业协同育人的实践证明,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满足了高校和企业双方的需求,反映了合作各方的共同心声。通过发挥研究院密切联系行业企业的优势,实行科教产融合协同育人,推动了教育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无缝对接,为打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提供了很好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