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晓莉 李梦华 冯姝娅
“茫茫九派流中国”,我国筝乐艺术在两千多年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众多风格迥异的流派,山东古筝乐以其源远流长、传承有序的历史,寓意深长、耐人寻味的曲调,精湛深奥、技法独特的艺术特色,在中国古筝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菏泽是山东古筝乐的发祥地,尤其是郓城、鄄城一带“城内大户多有瑟,城外村村都有筝”,素有“筝琴之乡”的美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教育部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菏泽学院坚持贯彻纲要精神,集多方资源,落成鲁筝艺术博物馆,加强对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美育教育,提高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增强其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施弦高急,筝筝然也”
——实践性
菏泽学院秉持“弘扬优秀音乐文化,传承民间艺术瑰宝”理念,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古筝乐引进大学课堂,纳入课程建设,着力构建山东古筝乐教育传承体系,加强山东古筝乐文化育人实践,在“以美育人、以乐化人”育人模式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创新。鲁筝艺术博物馆历时3载筹建,于2021年6月顺利开馆。博物馆征集、整理了山东古筝乐的遗存史料、曲谱、民间古筝、照片、制筝工具等,全方位展示了山东古筝乐艺术的博大精深,并设有演艺厅、雅集厅,用于现场表演展示与艺术交流,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鲁筝艺术博物馆全面展现山东古筝乐艺术成就,大力推广山东古筝乐艺术文化。近日,菏泽学院申报的“筝声鲁韵——鲁筝艺术博物馆以乐化人的创新实践”成功入选第五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拟表彰项目。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创新性
“筝声鲁韵——鲁筝艺术博物馆以乐化人的创新实践”项目创造性地呈现优秀民间音乐文化,为美育、文化育人模式创新提供空间、体验、课程、网络资源等方面的支撑。传承方式的创新:鲁筝艺术博物馆全方位展现山东古筝乐的发展历程与艺术成就,营造沉浸式体验真实场景;育人模式的创新:科学构建山东古筝乐课程体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进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惠及莘莘学子;育人理念的创新:汇聚地方、行业、企业、研究机构等力量实施协同育人,推动山东古筝乐应用型人才培养;传播实践的创新:成立大学生筝乐团,立足传统、结合现代,对筝曲进行新的编创,丰富和创新筝乐表演形式。
2021年1月,大学生筝乐团以古筝与钢琴合奏的创新形式表演《在希望的田野上》,登上了学习强国平台;2019年,筝乐团在“广播之声2019全国青少年艺术大赛”全国总决赛中,合奏的经典山东派筝乐《碰八板》获团体金奖,同时获个人金奖1项、个人银奖2项。山东古筝乐根植鲁西南,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高校学生前来采风学习,探讨研究。
“抚节弹鸣筝,慷慨有余音”
——示范性
菏泽古筝艺术家们经常到各地讲学、演出,将山东古筝乐推到了全国乃至世界舞台。如今,山东传统筝曲已成为各大音乐院校的必学曲目和古筝比赛的主要参赛曲目。《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中菏泽的筝曲就有73首,占山东筝曲的90%。山东筝“按点揉滑颤、虚实回泛走”的左手技法、“摇指”等右手技法以及丰富的曲目,对整个筝乐的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菏泽学院于2008年被评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琴筝清曲”“山东挷子”分别于2018年、2019年入选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山东琴书教育传承”入选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十三五”重点学科,“山东琴书人才培养在地方高校特色课程建设中的实践与创新”获山东省第八届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音乐学专业于2019年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
鲁筝艺术博物馆的美育、文化育人创新模式带来了影响深远的社会效益。不但对保护与传承山东古筝乐等优秀民间音乐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促使鲁筝艺术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在以美育人、以乐化人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鲁筝艺术博物馆的建立,为促进山东古筝乐文化交流搭建了新平台,必将成为菏泽文化的新亮点、艺术交流的新名片、非遗研究的新载体,为展示山东古筝乐艺术、提升齐鲁文化影响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