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立法“绣花针”推进精细化管理
聊城市坚持立法引领,让城市管理更加便民利民

用好立法“绣花针”推进精细化管理

2021-11-14 大众日报 01版
  □记 者 李梦 高田
   通讯员 张蕴 报道
  本报聊城讯 蓝色的遮阳伞上印有“三修便民服务点”字样,蓝色的小围栏圈出了几平方米操作区——在聊城市城区东昌路与二干路交叉口西北角,身穿蓝色工作服的修车师傅高立山正在维修一辆电动车。“我向聊城市城市管理局递交了申请书,当天就选定了这个地方,并且免费领到了蓝色遮阳伞、工装等,第二天就开业了。”高立山说,开业两个月来,每月收入平均有四千元。在聊城市城区街头,目前已有130多个这样的“三修便民服务点”。
  占道经营一直是城市治理的顽疾,但一个摊点的背后是一个家庭,“一刀切”禁止摊点,不仅堵住了一个群体的谋生路,也阻碍了市民日常生活的便利性。聊城市在起草《聊城市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时,采取疏堵结合方式,合理规划便民摊点,既规范了经营管理,方便了市民群众,也增加了就业机会。
  记者了解到,聊城市在市城区设置12处临时摊位规范点,容纳摊位396个;新增三修点(修车、修鞋、修锁)50个,新增惠众早餐车100个;设置2处夜市美食街;新增便民市场1处;同时制定了8项管理机制,妥善处理管理城市、规范市容秩序与民生的关系。
  城市管理工作中,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大课题,其中生活垃圾中厨余垃圾处理起来更是棘手。今年3月,《聊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其中规定“厨余垃圾采用生化处理为主的综合处理方式”。聊城市城市管理局市容管理科科长于海霞说,在前期调研时发现一种有效处理方式——喂养黑水虻。黑水虻是一种腐生性水虻科昆虫,因其繁殖迅速、吸收转化率高等特点,受到环保企业青睐。“吃”进去剩菜剩饭,“产”出饲料肥料。在黑水虻的帮助下,聊城市城区垃圾分类后的厨余垃圾处理链条朝着“闭合式”方向良性发展。
  在市容市貌管理中,考虑到聊城市城区运河两岸临街建筑物上,普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临街立面,聊城市因地制宜规定“有多个临街立面的,每个临街立面可设置一个招牌”,既没有“一刀切”拆除,又有效解决了户外广告牌匾规范提升问题。聊城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长孙慧芳介绍,聊城市坚持立法先行,在城市管理方面,现已完成1部地方性法规,5部政府规章制度的起草工作,涉及停车场、供水、燃气、生活垃圾分类、城市公厕、市容市貌等多方面,持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让市民分享城市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