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思课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青岛大学历史学院探索一流课程建设新路径

“双思课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2021-11-18 大众日报 18版
  □ 本报通讯员 李雅雯
  “‘双思课堂’对我而言最有意义的是三方面的锻炼,即创新思维、审辨思维以及形式逻辑,这三点对我的影响也体现在大创立项、论文写作以及研究生考试上。”曾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青岛大学历史学院2018级本科生王怡告诉记者。
  “双思课堂”是青岛大学历史学院建设一流课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托和载体。所谓“双思课堂”,就是把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与思维教育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旨在培育德才兼备、富有美好心灵和创新思维、综合素质优异的学生。据了解,早在2014年,青岛大学历史学院就先人一步,开设了《批判性思维》等思维教育课程,并要求每位任课教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贯穿到每堂课的讲授中。
每一门历史专业课
都是思政课

  以“每一门历史专业课都是思政课”为中心,历史学院将每一门课程赋予立德树人的任务。
  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中,把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国文明的发展史、中国近代以来的兴衰史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独立自主的奋斗史讲深、讲透、讲活,将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融入课堂教学,渗透学生的心灵。在《四书导读》《论语解读》等经典导读课程中,充分挖掘经典中的思政教育资源,采用精选精讲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质。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获批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中华元典阐释与解读》。据青岛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主讲者李涛介绍,该课程聚焦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积极创新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和路径。通过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显隐结合式教学,对中华元典中蕴含的思政资源进行阐释与解读,发掘它的育人价值。学院还在课程开设的学期内组织研究生开展“中华元典修身思想沙龙”研讨活动,以此培养新时代学生的人文意识和家国情怀。
将审辨式思维融进课程教学
  历史学院教师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将审辨式思维运用到历史教育教学中,在国内率先开设《审辨式思维》等系列课程,以思维教育推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改革,鼓励学生参与学术创新研究和现实问题研究,形成了一套以“思维引领,知行合一”为特色的审辨式思维+创新实践育人模式。
  从2018年初开始,青岛大学历史学院教师宫振胜和其他六位教师一起,将《审辨式思维》课程扩展成为全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受到各专业学生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产生了示范引领作用。如何把审辨式思维融进课程教学中,或在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审辨式思维?宫振胜给出的答案是:一是让学生构建自己的思维,二是让学生评估自己和他人的思维。
  思维课程推动了历史教育的进阶式发展。2018级本科生化仪,曾荣获全国通识课程论文大赛优胜奖,入围北京师范大学第二届“励耘”全国本科生史学论坛。化仪对此感触颇深:“通过思维理论的学习和训练,我会下意识地思考如何精确地思考与表达,如何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他者的真实用意与自身表达的不足,这对我读书与论文写作都有莫大帮助。这门课教给我们的不是纠错抬杠,而是审慎明辨的思考。”
“双思课堂”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在“双思课堂”教学理念的引领下,历史学院积极探索一流课程建设新路径,三门课程先后获批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在推广“双思课堂”的过程中,学院实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2020年本科生继续深造率总体达54%,人文创新班达86.6%;全体本科生进科研团队、进教师课题、进大创项目,近年来学院22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得立项,多名本科生在专业期刊上发表史学研究论文。
  “面向新时代,我们将进一步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一流课程建设,深化教学科研改革,发挥‘双思课堂’筑基铸魂的思政教育功能和启智润心的思维教育功能,为培养具备‘家国情怀、德才兼备’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作出贡献。”青岛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马斗成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