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成:为辽阔海域装上“慧眼”

王军成:为辽阔海域装上“慧眼”

2021-11-19 大众日报 03版

  王军成

  □ 本报记者 王亚楠
    本报通讯员 高 丽
  海风几级?海浪多大?气压如何?温度多高?这些海洋天气预报数据,是开展海洋领域工作的重要依据。王军成团队为我国海域装上的“慧眼”——200余套浮标构成的国家海洋环境浮标监测网,完全自主可控地监测、描摹着辽阔海域的信息。每天,团队提供的浮标都向国家海洋局和中国气象局输送近30000组气象水文数据。
  目前,我国在位运行的大浮标,90%以上出自王军成的团队。十余年来,历经高盐、高湿、台风、恶浪等种种考验,这些浮标连续运行,成为我国海洋监测体系的支柱。
  1978年,当王军成从哈工大毕业来到青岛踏入浮标工程领域时,国内相关科研几乎是空白。从理论到试验、应用,王军成成为我国浮标工程研究的开拓者。1989年,他所在的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研制的第一台海洋浮标投运。
  从零到一,从一到“网”,浮标网及数据的应用,在减灾防灾、海洋资源开发、海洋与大气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08年,青岛迎来了奥帆赛。赛前,国内外浮标生产巨头齐集青岛竞标,代表该领域世界水平的挪威浮标最终中标。然而,挪威的设备在进行海上试用时半年就坏了两次。奥帆委决定紧急启用中国浮标。两个月时间,3套浮标,王军成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加班加点,如期完成。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这些浮标经受住了考验,没出任何故障、差错,最终成为2008年奥帆赛唯一指定浮标,出色完成了比赛任务。中国浮标用实力赢得了赞誉,成功“出圈”。
  2012年,王军成又带领团队在北极格陵兰海域矗立起一座海气耦合浮标,这是格陵兰海域布防的唯一一个浮标,在这没有阳光、极度严寒的冰雪世界,中国浮标为全球海洋和大气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这些不断积累的数据为研究海洋环流、温室效应、北极涛动等创造了条件。
  2019年,王军成带领团队投入到国家发改委重大项目海洋立体感知网建设中,目前一期即将收官。
  这一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海洋环境监测能力的升级,预计可实现气象、水文、动力、生态观测等50余个关键海洋环境监测装备国产化。
  王军成还指导团队完成了国内首个超大型海洋综合智能浮标研发,研制成功我国首个直径15米的超大型具备智能观测能力的综合浮标系统,实现了海面、水体、海底的全尺度长期连续监测,为建立具备近海剖面观测和智能观测能力的浮标观测系统迈出坚实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