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红”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山东农业大学信息学院推动党建工作提质增效

“三红”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2021-11-25 大众日报 17版

  □ 本报记者 王桂利
   本报通讯员 王静 徐振珍
  “青春党建微讲堂”是山东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创新党建形式的一个缩影。多年来,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以志愿红、阵地红、组织红“三红”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为学院高质量发展装上“红色引擎”。
“志愿红”服务在一线
  “青春党建微讲堂”作为信息学院党委的创新做法,自开展以来,已成功举办14期,主讲的学生党员50余名,累计参与的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学生群体3000人次。
  作为团中央百名网络正能量青年培训班成员,中共预备党员、2019级遥感专业学生孙文烁用自己的方式引导身边青年学生,他不仅仅在网络上传播正能量,也在用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他告诉记者,“入学以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利用青年朋友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党的故事、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
  上大学后,孙文烁开通了个人微博,用于传播正能量和舆论引导。截至目前,他已经创作、转载了超3000份图文和视频,累计浏览量突破1亿次。课余时间,他致力于志愿服务活动,带领和发动家乡泗水当地大学生走遍了全县596个村庄,走访7000多个家庭,为2000多位困境少年儿童提供了一系列助学服务,参与志愿服务时长超过2000小时。
  像孙文烁这样的党员同学,在信息学院不在少数。2018级计算机专业的张俊浩,2020年入选“腾讯云+社区”前100位作者的第36位,拥有超过3100万注册会员。大学期间,他一直利用课余时间在网络平台主动分享个人网络技术知识,坚持为中国软件开发者无偿提供技术服务,志愿承担“蓝桥云课”的课程讲授,让更多热爱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群体受益。
“阵地红”传播正能量
  大学生社区党建红色长廊里,63名学生党员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感受红色力量。  
  把红色教育“搬”到网上,让网上声音“传”到网下,增强党建育人的覆盖面和辐射面,形成线上线下“培根铸魂”的思想引领格局,学院通过官方网站、“晨星”微信公众号、“信息e+”微信群等媒体平台,及时刊登“四史上的今天”“学生党员风采展”“优秀学子风采展”“青春党建微讲堂”“志愿服务活动心得”等内容。
  学院面向国家和区域发展需要,立足乡村振兴战略,提升科学研究能力。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农业大数据研究中心收集了山东省16个市的网络扶贫、数字乡村建设相关数据,在数据整合的基础上,运用数据分析方法,对上万条数据进行了比值分析与关联分析,提出了实施网络扶贫与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有机融合的对策与建议,进一步促进了我省网络扶贫与数字乡村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工程。
“组织红”凝聚向心力
  学院党委牢固树立“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树牢党建主责主业意识,打造“初心工程”智慧化、“暖心工程”精准化、“聚心工程”个性化、“信心工程”融合化的党建工作格局。
  谈及多年来的基层党建工作经验时,学院党委书记李广松表示,只有紧紧抓住党建这个“牛鼻子”,干部师生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聚焦“建什么”,学院党委深思熟虑——建品牌支部。开展“一支部一品牌”行动,一个支部一个特色、一个支部一个亮点、一个支部一座堡垒,涌现出一批创新思维、创新形式、创新载体的党支部特色品牌。
  聚焦“怎么建”,学院实施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打造“又红又专”的过硬党支部,促进“党建+业务”深度融合,让党建成为业务发展的强劲引擎。每周二下午,是各教工党支部固定的理论和业务集中学习时间。数学系党支部书记于瑞林说:“每次集中学习,我们都能找到党建与业务工作的契合点,或是教学点滴分享,或是科学研究交流,或是党建献计献策,从来都是收获满满。”
  此外,学院党委还创新“党建+”特色工作思路,以“组织红”凝聚发展向心力。
  点燃“红色引擎”,激发“红色动能”,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的全覆盖,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大大提升,成为学院高质量发展强大动能的有力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