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气
试谈中国画中的“气”(三)

得气

2021-12-04 大众日报 08版
绘者说(8)
  □ 单应桂

  当创作灵感出现时,作者会急切地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意境、气韵表现出来。当你做到了,从艺术上讲应该是“得气”了。
  一件作品从灵感闪现到构思和表现完成,应该始终保持着一种创作的冲动,这时画家的脑中从艺术的观念、画面位置的经营、形象的刻画直到笔墨形成的完美表达,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创造过程,不知不觉中,“气”会牵动画家,左右着画的内容和形式,也就是一张画的灵魂和面貌,甚至还决定着作品的质量和高度。在最初的灵感和大概的构思出现时,尽管尚不完善、不具体,但它的核心灵魂已被抓住和掌控了,这时的状态应该是画家的最佳状态。因为一直贯着“气”,当最后进入笔墨的表现阶段,做到了完美或者较完美后,那就可以叫作“得气”了。我们常说画家有些“痴”,有些“疯魔”,在画家们创作时常常还会有“离形去知”“物我两忘”的状态,深思此理便可理解了。
  这种主题思想和表现形式往往会同时出现在作者思想中,在创作过程中产生的融合、渗透、交错、共生,体现了古人讲的“贯气”“笔断气不断”“笔断意连”的状态,“一笔画”的解释便了然于心。不管我们创作的题材如何浩大、繁复,人物如何众多,只要你一直保留、贯穿着饱满的创造激情,在立意、构图、造型上都对所表达的主题、人物性格做到传神,落墨时做到笔精墨妙,做到一气呵成、不露痕迹,整张作品就会有极好的整体感,这种整体感就会令人觉得“贯气”。
  记得一位西方画家曾对我说:“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不管作者如何反复努力修改,都不能在作品完成后让观众看出你在作画的过程中的艰辛和苦恼,甚至反复修改的痕迹。作品的最后效果一定让观众感到是一气呵成的。”这说明不管是哪个国家和画种,创作历程中某些甘与苦的体会是有共同之处的。以中国人的话来总结这一状态,可以用“经意之极,若不经意”来形容。
  做到“贯气”也是很艰苦的。但中国画自古就极为重视艺术规律的总结,石涛的“一笔画”就把中国绘画的规律上升到一种哲学美学的高度,“一笔画”的意义就是“贯气”。
  如果一位画家对所表达的主题无感、无激情,那么他在构图上就会拼凑、挖补,笔墨无表现力,造形亦难传达情感,难以画出好画来。我们常说作画要有艺术感觉,在青年的初学阶段就要培养艺术感觉,也就是艺术的敏感度。往往作画时只注意了解剖透视等技术手段,忘记了开始时对所画物象的艺术感受,这种最初的艺术感觉十分重要和宝贵,不要只看技术而忘了艺术,技术、技法是为艺术表现服务的,否则很难做到“得气”。
  单应桂 1933年生,山东高密人。中国女画家协会顾问,山东省女书画家协会终身名誉主席,山东艺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