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尘轶话
□ 韩石山
近日得到朋友送我的一套《张彭春清华日记》(上下两册),读罢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是,纠正了我对徐志摩传记史实的多处误判。
张彭春是张伯苓的胞弟,1910年考上清华庚款留美名额,与胡适、赵元任等同船赴美。先入克拉克大学,1915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文学与教育学双硕士学位,次年回国。1919年再次赴美留学,仍就读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1923到1924年两年间,出任清华学校教务主任。在此期间,与徐志摩多有交往。
过去总认为,志摩是为追求林徽因而匆忙回国,正巧赶上泰戈尔来华,因缘凑巧,便做了泰戈尔访华的全程陪同兼翻译。从张彭春日记中可以看出,徐是因泰戈尔访华而应召回国的。泰的行程一拖再拖,徐只有耐心等候,积极预备。1924年4月泰戈尔来华,5月8日祝寿会上演出的泰氏名剧《齐拉德》,早在1923年7月就有此设想。7月30日的日记载:“梁、徐要译Tagore的剧本,秋天他来的时候演作,徐让我排演。这样工作用的时间很多,要量力酌定。”可见,讲学社这边,是按1923年秋天泰戈尔访华做准备的。
新月社的成立,是更为积极的应对之策。
然而,在一个问题上,长期以来总也夹缠不清。究竟是先有聚餐会,还是先有新月社,若一前一后,相隔又是多久。这些,在张彭春的日记里全都判个分明。
1923年11月12日载:“今天补假。昨天在城里访志摩。同午饭,还有陈、黄(晨报)。他和通伯想集合一些对文艺有兴趣的人在本星期六(?)聚餐,与会的大概有周作人、鲁迅(作人兄)、张凤举、徐祖正、陈通伯、丁燮林(西林《一只马蜂》)、张欣海、胡适之、杨袁昌英、郁达夫(《沉沦》)、陈伯生(晨报)、蒋百里、陶孟和、沈性仁、徐志摩。想两星期聚餐一次,互相鼓励。他还想组织一个戏剧社和读书团。”
注意,前一天的小饭局上,只有徐、张、陈、黄四人。那个陈,下面紧接着有“他和通伯”云云,可知是陈源即陈西滢。黄后注明晨报,当是黄子美无疑。这个黄子美,也曾留英,徐志摩要跟张幼仪离婚,就是他去转达徐父的意思,若跟志摩离了婚,可愿意做徐家的“寄女”(干女儿),仍每月供给一笔款子。举办这个两周一次的聚餐活动,名义上的出资人是黄子美,背后的大佬当是志摩之父徐申如先生。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在为儿子在北京文化界开拓一方新天地。
还要说的是,“星期六聚餐”,乃彼时北京的一种社会时尚,政商各界都有,蔓延开来,成为风气。志摩组织这样一个聚餐活动,明面上是趋时,是迎合父意,实则有他的大心志在里头。比如同时提到的“读书团”,早在美国留学时,就有过这样的设想。1919年12月1日的日记中载,在哥伦亚大学读书时,“予创议组一团体,共定国内报纸杂志,赞成者颇有”。
现在可以说,这个小饭局上议定的事,一步一步都实现了。星期六聚餐定下来,吃上两次,就成了聚餐会。戏剧社和读书团正式成立时,给了个名堂便是新月社。
这些在日记中都有确凿的记载。
11月10日是星期六,11日条下说的“本星期六”,当是11月17日。看来这天因故未办,推迟一天,星期天即18日就办了。《日记》11月19日条下载:“昨天在城里。这几天常进城,不甚注意校里事。又发生了‘新月社’,作下去一定要用许多时间。”12月16日(星期日)条下载:“昨日聚餐会,我没有进城。‘新月社’的戏稿当于志摩不在此地的时候,恐不能有成。”
有此记载,可以肯定地说,新月社成立于1923年11月18日。星期六的聚餐,办过两次之后,就成了聚餐会。若论时间,新月社的成立,在第一次“聚餐”的饭局上。由聚餐而叫成“聚餐会”,则在新月社成立之后。扯平了可说,两个是同时成立的,都在1923年11月18日这一天。
让我惊奇的是,就在新月社成立前几天,1923年11月10日,张彭春的次女出生了,新月社成立后,他竟给这个婴儿取名叫“新月”。11月11日载:“昨天早九点十分,二女生。”11月21日载:“昨天W同新月回来。”这里的回来,是指从产院回到家里。W是日记中对其妻蔡秀珠用的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