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兄弟”联手俩月连闯三关
济宁“干部助企攀登”活动引出一段佳话

“海尔兄弟”联手俩月连闯三关

2021-12-06 大众日报 08版
  □ 本报记者 王浩奇 高 峰
  冯超是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今年8月,他作为济宁市“干部助企攀登”活动助企干部到山东神力索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神力)报到。没想到,握手迎接他的企业总经理竟是自己时隔十多年没联系过的老同学杜大平。
  “我们俩一聊就是一上午。”冯超回忆说,他们碰撞出很多“火花”,都想通过数字化转型提高生产效率,通过提升科研水平和延伸产业链促使产品提档升级,并当即决定斥资4000万元购进先进生产设备。提起老同学的到来,杜大平笑着说,“两人想到一块去了,这钱我掏得痛快!”
  34岁、一样的身材、般高的个头,再套上蓝色工装,两人站在一起让人难以区分。工作中,哥俩都揣着一股子劲儿想干出点成绩,平常一起上下班、一起加班,“比上学那会儿还认真。”前不久,济宁市科技局副局长苏振到企业调研时就对错了号,得知二人投缘的故事,感觉特别像动画片《海尔兄弟》中历险解难的两兄弟,随即为他俩取了个外号“海尔兄弟”。
  11月4日,神力车间里机声隆隆,车间外叉车穿梭,拉货的卡车排着队等待装货。“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可我们目前的生产已经满负荷,传统的生产线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杜大平皱着眉头说,企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明年底即将搬进新厂区,淘汰落后产能、破除技改瓶颈,建设高效智能化生产线是横在他面前的第一大难关。
  得知这一难题,冯超第一时间组织行业领军专家进企服务。在他积极推进下,神力很快与海尔卡奥斯共建索具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将数字化质量管理贯穿整个生产环节,打通客户在线设计交互、智能排单、智能生产、智慧仓储和物流等环节,达到需求快速响应、产品快速迭代、质量全程可控、生产全流程监控、产品服务一体化的效果。届时,用工成本将降低48%,生产效率会提高50%。
  一关闯过了,一关又挡在面前。上了智能化生产线,操控新生产线的现代产业工人去哪找呢?“这是我的强项啊!”冯超指出,神力与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共建企业订单培养班,为企业专项培养现代产业工人。“来企业前,我们学校刚与德国梅泽堡应用技术大学成立了联合学院,开设的工业机器人技术、数控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等专业,恰好和神力的需求对口。”作为学校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冯超也一直想着如何让先进生产力走出高校、走向市场,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德国在全球制造装备领域占据领先地位。2019年底,我还专程赴德国21天学习当地先进理念和技术。冯超那边正好刚引进了德国智能制造领域最前沿的教育教学资源,培养掌握智能制造技术和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技能人才,正契合公司发展需求。”杜大平说,他和冯超再次一拍即合,很快促成校企双方达成合作协议。
  如何提升产品性能和附加值是企业转型路上的又一关口。从学校到企业,面对产品性能提升问题,冯超这个“门外汉”愁得直挠头。“无论怎么走,自己首先要懂。”他从驻企开始就放弃了休息日,不是钻车间与技术工人探讨,就是蹲办公室查找技术文献。在学习过程中,他不仅围绕公司未来重点产品,梳理并提报了8项发明专利,还促成校企双方共同打造知识产权和专利库。
  接下来,他致力于推动公司与中国科学院金属所合作。双方研发的G120高档索具高强韧新材料及G120索具新产品取得重大突破,已进入小批量样品试制阶段。此外,公司目前的产品尽管有6000多个品种22万个组合,可只有索具这一个品类。如果能延伸产业链条,产品附加值将会大大提升。在冯超的提议下,公司斥资4000万元从德国购进了先进的链条制造设备,这才有了开篇杜大平和冯超见面“一拍即合”的场景。冯超8月底驻企帮扶,至10月底,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帮助企业办了三件大事。
  今年8月底,济宁市启动“干部助企攀登”活动,834名像冯超一样的干部沉到一线,联系服务402家重点制造业企业,帮助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当地梳理了每家企业的发展现状、项目建设、科技研发、银行贷款、问题诉求等情况,建立“一企一档案”,复杂问题由市县两级集中会商、协调交办。截至10月21日,已为88家企业新发放贷款25.28亿元,引进高层次人才、高级技工1918名,累计办结企业问题诉求15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