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引进,催生人才内生动力
山东能源研究院创新引才机制

一体化引进,催生人才内生动力

2022-01-07 大众日报 03版

  □ 本报记者 宋亚鲁
  2021年12月9日,在青岛崂山区松岭路189号一间办公室里,孙晓岩热情地向记者介绍正在推进的科研项目。她是山东能源研究院团簇化学与能源催化研究组负责人,9个月前正式入职,而后火速组建起了研究团队。
  “简单来说,就是因为这里给的承诺。”当被问及为何选择来山东能源研究院工作时,孙晓岩说,“刚来就可以独立建组做科研项目,并给500万元的启动经费,这种对科研的重视是我最看重的,而且项目的前5年不设置考核,这符合科研的规律,也给我们更大的自由度去探索。”
  山东能源研究院招聘主管阎星橙告诉记者,达到国家或中科院人才计划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院里会给予500万-1000万元启动经费,支持他们组建研究组。研究院还鼓励领军人才成建制引进,“引进人才一定不能局限于人才本身,我们支持人才、团队、平台、项目一体化引进。”
  对于像孙晓岩这样的青年科技人才,研究院还实施了“清源学者”、国际英才、优秀博士后等自主设立的人才培养工程,用来储备具有“从0到1”突破能力的青年人才。
  人才汇聚,如同涓流入海,绝非一日之功。山东能源研究院自去年成立伊始,就加快了“招兵买马”的步伐,针对不同层次人才推出不同引进机制,不断充实各级科研力量。
  电化学过程与制储氢技术研究组负责人李晓锦对此感受颇深。就在一个月前,他所提交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住宅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综合供能系统集成关键技术”成功获批,这背后,离不开研究院双聘的顶尖人才、中国工程院院士衣宝廉的指导和帮助。
  “对于衣院士这样的顶尖人才,都是一事一议,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制订专属方案。有些确实不能全职到位,也可以柔性引进,就是双聘。我们是引才引智并举的。”阎星橙说,目前院里已引进和培养院士级顶尖人才12位。
  人才到位,如何人尽其才?山东能源研究院打破常规,创新机制,进一步激发研究人员科研活力和干事创业的热情。
  为打破“单兵作战”,提高科研力量和产业化效率,拥有院士“坐镇”的电化学过程与制储氢技术研究组率先组建起“研究组群”。组群下设4个研究组,每个研究组相对独立发展。这种构建大团队的模式,可以整合从基础研究到成果应用转化的完整链条,是山东能源研究院在创新团队建设方面的大胆尝试。目前院里已有6个研究组群,还有2-3个处于论证阶段。
  “不以论文论英雄”,研究院按照实际贡献,打造基础和应用互相欣赏的文化氛围和评价体系,也让科研人员更多关注现实需求。代谢物组学研究组负责人崔球不久前在寿光完成了秸秆糖化的百吨级中试示范,该项目与能源、粮食安全及碳减排都紧密相关;先进储能材料与技术研究组负责人武建飞致力于锂电容开发,这同时是山东省重大攻关项目,可为中车解决轨道交通的关键技术问题……
  目前,山东能源研究院已引进各类人才180余名,其中副高级或具有博士学历人才占比过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