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子良
去年以来,由山东影视机构制作的电视剧《经山历海》《温暖的味道》《好雨知时节》等,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和一线省级卫视播出,掀起了一股收视热潮,为建党百年的荧屏盛会增添了一抹别样亮色,为广大观众带来了极为丰富的视觉享受和精神滋养。
观照现实,是鲁剧不变的选择
摆脱贫困、实现小康,是千百年来中华大地上亘古未变的梦想,这个梦想今天在中国共产党人的手中变成了现实。在这个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历史进程中,发生了无数“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历史事件,也涌现出大量“遍地英雄下夕烟”的人和事,注定被留在历史长河之中,被烙记在人们的记忆深处。人们不会忘记,从改革开放以来,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有关“三农”工作的,里面是满满的关心关注和大量的真金白银,成为实现乡村脱贫奔小康的铺路石,助力千万个乡村实现从贫穷落后到富裕文明的“化茧成蝶”。人们更不会忘记,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在坚持抓紧精准脱贫的同时,及时提出了“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强调在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作为传统农业大省,山东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一批又一批驻村第一书记来到偏远落后的村庄,他们不忘初心,扎根基层,勇担使命,成为脱贫攻坚的生力军;一个又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庄,通过强班子、理路子、解难题、办实事,在摆脱贫困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一群又一群朴实又可爱的农村干部,勇于向压在他们头上的贫困宣战,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和汗水,扔掉贫穷落后的大帽子。这一桩桩、一件件、一幅幅,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文艺工作者。他们不约而同地用温润的情感和表现手法来展现新时代的“乡村巨变”,用影视艺术歌颂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和三农政策,为我们呈现了丰富多彩、立体鲜活的新时代乡村人物图谱,也为当今的荧屏奉献了具有独特艺术魅力和生活气息的感人故事。
《经山历海》以乡镇干部为主角,反映了以吴小蒿为代表的基层党员干部带领楷坡镇百姓实现乡村振兴的故事。该剧把石屋村、安澜村、平湖村三个村情地貌不同、贫富差距悬殊的村子串联起来,彰显了乡村振兴道路上的殊途同归。这是一部讴歌奋进新时代基层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与使命,体现为民情怀、主动作为的实干与担当精神,有情怀、接地气、有笑有泪、打动人心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该剧导演杨亚洲说:“这部剧没有大道理,只有朴素的情感,这些剧中的人物完成蜕变,越来越像创作团队曾经采访过的那些干部、党员、群众,他们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对党的感情,都是真真切切的。”
《温暖的味道》则取材于齐鲁大地上千千万万个“第一书记”的鲜活现实,讲述了商报主编兼美食博主、“第一书记”孙光明带领后石沟村走向小康生活的故事,展现了后石沟村乡亲们在“第一书记”的带领下不断克服困难、探索新发展模式,进而奔向“最美乡村”的幸福之路。《好雨知时节》则讲述了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基层干部冯天蓝,受国家政策的吸引,主动选择回到老家苹果村,把村民团结起来共同发展高质量苹果种植,一步步带领乡亲们致富奔小康的故事。该剧反映了国家乡村振兴的大战略下农村的大变革,堪称一部浓缩的乡村振兴影像艺术史。
做有温度、有情怀的好作品
作为山东的影视剧创作者,他们抱持的是深深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关注的是活生生的乡村生活和人物,他们展现的是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现实生活。他们坚持用镜头记录和诠释新时代,用感人的真实故事作为创作素材,以深度契合农村生活的逻辑及艺术,创作出有情怀、接地气、有筋骨、有热度的优秀作品。
这些影视剧的共同特点是抱持严肃的创作态度,在深入生活中,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正如电视剧《经山历海》原小说作家赵德发所说:“深入乡村振兴一线,深入体察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人物群像,敏锐捕捉时代新人中的典型人物,是我们创作者的使命担当。”于是,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就是饱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感知着乡村的家常里短,演绎着生活的酸甜苦辣的新时代乡村图谱。
这三部剧都立足复杂的农村社会关注乡村建设中的现实矛盾与冲突,将新时代乡村变革记录下来,将新时代精神价值传达出来。特别是直面其中的矛盾和问题,反映了过程中的艰辛和复杂。比如,农村群众的思想观念不够解放,数百年遗留的家族矛盾、利益纠葛相互交织,经济发展条件各异等。和我们党的每一项事业一样,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它们既要跨越地理上的群山和大海,更要征服人生中的高山和巨浪。这正是现实主义创作的价值所在、魅力所在,也正是鲁剧必须始终坚守的初心和原点。像《经山历海》既涉及乡村搬迁、暴雨救灾、安全生产等基层治理的普遍问题,又关注物价上涨、家庭情感等“琐碎小事”。剧中人物吴小蒿也正是不断在各种博弈和角逐中寻求新的平衡,展现了乡村建设的不易和艰难。正如编剧雷娟所言,“我们的创作是在经山历海,我们的国家何尝不是在经山历海?我们的乡村振兴就是这么一场伟大的变革。”而《温暖的味道》则真实反映了中国大多数乡村将要面临的现实问题,即如何让农民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之中,农村产业如何转型升级,如何使“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村民如何持久富裕,等等。主演靳东说:“我与这部剧的主创团队期待通过一个个充满温情的故事,能够与观众共同成长,并肩奋进,努力成长为‘中国精神’的承载者和传播者、‘时代精神’的创造者和普及者、‘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和建设者。”而《好雨知时节》中主人公冯久旺临危受命大刀阔斧发展现代农业、规模农业,合理布局乡村产业发展,把一个只有苹果的苹果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多元化、现代化的新农村。而冯久旺也在产业变革的乡村振兴中实现了个人抱负和价值,成长为一个优秀基层党支部的带头人。
可以说,这些剧不仅仅是一种现实生活的艺术反映,更深层次的是蕴含着乡村振兴中基层党建、干部成长、产业发展、生态农村建设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丰富内涵。
以工匠精神打造精品力作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对现实生活的高度提炼、升华和再加工。在这个过程中,山东的影视剧创作者始终抱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不是简单地追求好看、好卖、好玩,而是力求真实地反映当前这一历史时期的乡村变迁,让广大观众从中了解乡村、认识乡村、深入乡村、热爱乡村。可以说,正是山东影视剧创作者的用心用情用力,成就了山东近期反映“三农”题材影视剧的好戏连台、异彩纷呈。
为了贴近乡村实际,《经山历海》导演杨亚洲与主创团队先后采访了120多位基层党员干部,倾听他们讲述内心的感受,将真实的素材融入故事之中;在剧本打磨阶段还邀请基层干部参与剧本的讨论,对每个细节都反复推敲,并在创作中力求真实,从而无限接近被采访者的灵魂。
在这些影视剧中,还反映和体现出了深厚齐鲁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山东是内陆农耕文化与海洋商业文化汇聚之地,优秀的齐鲁文化既拥有鲁文化的儒家价值观,同时蕴含着齐文化的经世济民和务实开放。山东的影视剧创作者潜心挖掘齐鲁文化深刻内涵,用心解读齐鲁文化的基因和密码,让乡村振兴题材剧释放出感动人心的文化力量。《经山历海》中吴小蒿率真的性格潜隐着诚信仁义、经世济民等精神价值,《温暖的味道》表达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使乡村题材电视剧达到了兼具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的新高度。
山东的影视剧创作者还巧妙地将党性和人民性融于创作之中,精心地处理宏观与微观叙事,以及“大”与“小”情感的关系。宏观视野是党领导下的乡村振兴这一大背景,微观则是具体的事件;“大”的是基层党员干部的为民情怀,“小”则是个人的生活、工作琐碎和个人成长。《经山历海》运用细腻的表现手法,通过点点滴滴的真实细节和鲜活的故事,展现了新时代的人物群像,在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中成就影视精品,让观众在润物无声中感悟党的思想伟力,体会人民至上的乡村振兴理念,在身临其境中产生心理上的共情。而《温暖的味道》则以温润人心的艺术手法,通过小故事阐述大道理,引发观众的认同与共鸣。特别是融入直播、民宿旅游、电商销售等时代元素,替代了传统涉农题材浓浓的泥土气息,以及农民泥裹裤腿、灰尘满衣的刻板印象,呈现出时尚、清爽的现代农民形象,塑造了贴近生活、贴近百姓,更贴近时代的新农民群像,充分展现了乡村新风貌。
用真心、诚心、匠心对待艺术和观众的创作者,社会、观众也会用热心、关心回馈他们。这几部电视剧诠释了涉农题材的主旋律电视剧,同样可以自然、清新、时尚,并能直抵人心。《经山历海》首周播出收视率达到1.078%,并一直稳居高位。《温暖的味道》平均收视率为0.495%,连续数周位列上星频道黄金时段电视剧收视率第一,更是收获了各个年龄段的观众,可谓是鲁剧的“破圈”之作。《好雨知时节》尽管没有取得前两部剧的骄人战绩,但也获得了不凡的收视率和较高的观众认知度。这充分说明,影视创作只有源于生活,才能体现真情实感,才能击中观众最柔软的内心,获得人们在情感上的共鸣。
发挥“影视+”社会担当
艺术从来是高尚者的行为。作为影视剧创作者,尤其要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发挥“影视+”的作用,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像影视剧中所展现的乡村景色和田园风光,让观众在愉悦追剧的同时,开始向往剧中的山山水水,追寻剧中可爱的人物。在每部剧热播的同时,都催生拍摄地及周边地区的文旅热。影视剧对农村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经山历海》拍摄地日照海洋美学馆,是一处同时拥有诗与远方的外景地。人们可在此面朝大海,倚栏听涛,枕浪而眠。海洋美学馆的游泳池、游乐场、帆船、沙滩、酒店、餐厅……随着该剧的热播,这些拍摄地都成为当地的网红打卡地;直接带动了航海展览馆、美食餐厅、星空泳池、观澜咖啡、海边书院、儿童乐园、潜水探秘等特色旅游项目的火爆。
而《好雨知时节》的拍摄地栖霞市复兴村是三面环山、山清水秀的乡村,在该剧热播后也引来不少游人前来旅游。《温暖的味道》的热播更使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后石沟村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该剧拍摄的大槐树、明清四合院、谷仓、阳光超市等布景,让不少观众心生向往。凭借该剧的影响力,后石沟村举办了第一届乡村旅游文化节和乡村旅游开放日活动,接待游客1.2万余人,提升了村庄的知名度,坚定了村民发展“乡村影视+生态旅游”的信心。该剧还改变了后石沟村村民的思维和生产生活方式。村民通过出租自住房屋、参与群演等方式增收和致富,村集体仅场地使用费一年就能增收十几万元。后石沟村从山区腹地发展为乡村影视基地,这正是齐鲁大地乡村振兴的真实写照。《光明日报》对此评价说“引进一部剧,搞活一个村。”
(作者系山东省广电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