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武江南?

勇武江南?

2022-01-09 大众日报 06版
后窗
□ 陆勇强
  有一位詹姓朋友,祖籍福建福清人氏,因为在江浙一带詹姓较少,笔画又多,每次自我介绍时,需费一些周折。但他总是这样表达:詹姓在福建可是大姓。
  他的话是否属实,尚待考证。但历史上确有“八姓入闽”之说,其中一姓便有詹姓。“八姓入闽”是“衣冠南渡”背景下发生的,东晋末年发生了永嘉之乱,北方士人为了躲避战乱,向南方迁徙,这是中原地区民众第一次大规模南迁,也是北方人与南方人的第一次大融合。
  所谓“衣冠南渡”可不是衣服、帽子渡过江,“衣冠”代表的可是礼仪和文明。古时,中原地区的人自称华夏,而把四方的各部落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北方的一些老年人至今也会称江浙一带的南方人为“南蛮子”,倒不是蔑称,只是习俗传统而已。
  东晋时期的南方,民风彪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样的吴侬软语、鸢飞草长的江南文化意境那是数百年后慢慢形成的。
  很难想象,三分天下的东吴大帝孙权是杭州人。离杭州50公里的龙门古镇,镇内90%以上的村民是三国东吴大帝孙权家族的后裔,孙氏后裔以大家庭聚居,慢慢形成了今日之古镇,现在镇内屋舍房廊相连,长街曲巷连贯相通,镇外的人进入,如入迷宫。
  有史学家认为,江南文化从“尚武”向“尚文”转变,过渡在“衣冠南渡”,确立于唐宋。如果从历史角度来看,就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孙权这样的英豪会出生在温润如水的富春山水环境中。
  孙权的父亲孙坚,当年有“江东猛虎”之称。当时钱塘江上有一个叫胡玉的海贼,经常抢劫商户,搞得人人自危。孙坚17岁时,跟随父亲乘船在钱塘江上游玩,看见前面不少船停了下来,孙坚很奇怪,就跑到船头去看,发现身边有很多船也停下了,原来胡玉为首的匪徒杀了人正在分赃。孙坚见状,让船停在江边,自己一个人来到江岸边,抽出佩刀,佯装招呼其他人围歼。胡玉见状,以为官军来了,吓得转身就逃,孙坚追赶上去,手起刀落,将海贼就地杀死。
  江南人有这样的胆识和勇武,确为鲜见。“衣冠南渡”后特别是唐宋以来,江南文化不断融会贯通,与时俱进,形成了开放活跃的文化形态,它已紧紧包裹住了江南久远的“勇武”文化,在孙坚、孙权故里杭州富阳,在江南意蕴山水文化的底层,仍然有三国文化的影子,这一带的民众民风较其他地方彪悍,似有先祖的勇武遗风。外地人初来乍到,自然不明就里,看的仍然是江南好风光,但相处久了,却是有区别的。
  文化是有“遗传基因”的,纵然已过千年,仍然可以从一些衣、食、言、行中窥探出一些融合的蛛丝马迹。对于文化而言,地理不分东西,人群不分南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大家的文化根源就是同一个。当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武汉之时,这句诗曾经抚慰了无数人。虽未享同一片河山,但举头望见的是同一轮明月,在中华大地,每个人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乡愁和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