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母帖

保母帖

2022-01-16 大众日报 06版
□ 于志斌
史记
  最近人们纷传保姆问题,比如说一些保姆说话办事不诚信、手脚不干净的情形……
  这些事情被王献之知道了,惹得他很生气。王献之生气是很有道理的。王献之就是被保姆带大的,只是他那时保姆叫做“保母”。
  大家都知道,王献之的父亲就是书圣王羲之。王羲之又做官又写作,还成天练习书法,根本不管孩子。
  王献之的生母是大家闺秀,且又体弱多病,也不怎么管孩子。王家的孩子们是谁来料理、照顾、抚养呢?自然就是他们的保母喽。
  王家孩子多,庭园大,事无巨细,做他们家的保母真是不容易!
  可是,王家保母比母亲还疼爱这些孩子,就像世人都知道的那样——“一泡屎一把尿”地把王献之们带大,抚养成才了。
  而保母的丰乳开始瘪塌了,保母的眼睛变得不那么清澈了,保母的行走有些蹒跚了,保母生病的现象多了起来,保母年老了……
  那一天,王献之轻手轻脚地来到保母病床边,双眼衔着泪水,看着弥留中的保母。
  保母脸上已经布满了皱纹,伸出在被褥外的双手干瘦干瘦的,像是蜷缩的鸡爪。王献之不禁泪如泉涌,轻轻地抚摸保母的双手,然后把她的双手放进了被褥。
  忽然间,似有感触的保母睁开双眼,拼命望向献之,还将右手费力地伸出来。王献之赶紧攥握住她的手,感觉到她的手比刚才要温暖些。
  保母的手似要挣脱献之的攥握,献之立即就有感应,便松开双手。只见保母异常费力地将右手移到枕边,在枕下摸索出一件东西,又费力地递给了献之。
  献之赶紧接住,原来接在手中的是一方很小的砚台。这时候,王献之的保母带着微笑,永远地睡着了。
  那还是在王献之周岁那天,王家为他搞了一个抓周的活动。在那么多的奇珍宝玩中,王献之独独抓着了这个小砚台。
  小时候,献之在保母的一次生日那天,把这个记忆珍贵的小砚台送给了保母,说是给她的生日礼物。
  这方小砚台回到王献之手中的此时,他已是人到中年了,早已是闻名遐迩的大人物了。
  在长长的哀痛后,王献之不仅为保母安排了葬礼,还亲自书写了保母的墓志。此墓志被拓印后成为传世的《保母帖》。
  上千年的光阴转瞬即逝,在逝去的时光中,有很多人在对这篇《保母帖》的研究只是着力于其真伪。
  写《四朝闻见录》的南宋人叶绍翁下力最大,他在这本书中多有辨伪,想从根本上否定王献之写过《保母帖》。
  幸好姜夔专门写了《跋王献之保母帖》,认为传世的《保母帖》是真迹,他书写的跋文墨迹用笔精到,典雅俊润,不随时俗,清新脱俗。
  白珽、王沂孙、王易简各写一诗,分别叫《题王大令保母帖》《晋王大令保母帖》《咏保母帖》,既有对帖之书法之美的赞赏,也有对帖之真假的拷问。
  具有“实具眼者”美誉的龚开运用文献材料对当时出土的《大令保母帖》进行甄别,认为是依本所作,从而对周密、鲜于枢等人的藏品提出了异议。
  郭天锡从赵子昂那里获得了一个《保母帖》藏本,还题写了一个跋,并在跋中说不管别人说这个帖子是真是假,自己只是一股劲学写其中的“氏”“於”“宇”“于”字,学了三年没有一个字学得像了。
  书坛巨擘董其昌认为:北海的书法是学习王献之的《保母帖》,因此后人在向北海学习书法时,如果不向王献之学习就会出现“佻而无简,直而少致”的问题。
  如今王献之好想现身世间,对人们说:我明明是写了《保母帖》的,那件传世真迹不就在明代人项元汴的手中吗?项元汴这件《保母帖》是晋代人从我家保母墓的碑石上摹拓的,上面还有后来的宋元两朝的名贤之题识。
  当然那上面少不了朱文的项元汴印、子京父印、项墨林父秘笈之印。
  王献之还想告诉后人:你们考辨什么真伪啊?你们怎么没有注意到这个帖子的内容啊?这个帖子的内容比帖子的真伪要重要得多,应该广为宣传推介才是。
  在1600多年后的今天读一读王献之《保母帖》吧。只见帖中如此说来:
  “我的保母叫李意如,是广汉那里人。她在自己家的时候就志行高秀;到了我们王家,她为人柔和婉顺,恭谨自持,勤勤恳恳。我保母还善于写文辞,在书法上会草书;常给我们解释佛法的奥妙。保母七十岁时,是兴宁三年;这一年的乙丑二月六日,她无疾而终了……我将曲水小砚和交螭方壶与她随葬。我在她的墓上种上两株松树,墓前竖立一块象征她贞洁高尚的碑石。
  真是悲痛啊!不知八百多年后,还有没有人知道我保母的事,以及这个寄寓我深深思情和哀痛的墓区。”
  王献之想保母在弥留之际将曲水小砚还给自己,是满含着她的至情挚爱,这个举动也象征着她清清白白的一生。因此才决定用小砚陪同保母入葬,以示自己还在母亲身边一般。其实小砚台是附丽了他俩母子般真情的物件。
  保姆——保母,她们如同保护孩子的母亲,她们如同料理家事的母亲! 或许这就是《保母帖》蕴含的真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