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是创作上的巨大诱惑

英雄是创作上的巨大诱惑

——《铁道游击队》的侠义爱国传奇
2022-01-16 大众日报 08版

  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最初于1954年1月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以高昂的革命激情和富有英雄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集中展现了抗战时期活跃在鲁南枣庄地区的一支抗日队伍打击日寇、惩戒伪顽的壮举,歌颂了抗日军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不甘屈辱、勇于抗争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作者刘知侠将发生于抗战期间的这段侠义英雄故事,以文学的方式铸就了一座屹立于历史和民间的精神丰碑。在刘知侠笔下,铁道游击队队员化身为一个个有血有肉、英勇杀敌、义薄云天的“车侠”,演绎出一段侠义爱国的英雄传奇,成为共和国的文学雕像群中独特的“这一个”。
  近日,文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武侠文学学会理事陈夫龙做客由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省图书馆尼山书院承办的“共和国的红色丰碑——红色经典公开课”,与大家共读这部红色经典,重温铁道游击队精神。
铁道线上的“车侠”:
从民间草莽到抗日英雄

  “车侠”是《铁道游击队》塑造的独特的革命侠义英雄群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大多具有生活原型。此外,小说还具有《三国演义》《水浒传》中人物设置混搭的特征。小说中的刘洪具有刘备、晁盖的个性特征,李正身上则有诸葛亮、吴用的影子……
  《铁道游击队》中的游击队员大多是社会底层的侠客式人物,他们具有民间草莽气质。刘洪作为游击队的带头大哥,坚决勇敢,讲义气,好打抱不平,扒车技术最好,个子矮,浑身是劲,眼睛不大,特别亮,为穷兄弟撑腰,遇到事,只要一声招呼,说干就干。王强性格灵活,浓眉方脸,黑黑的小眼,遇事有时拿不定主意,但有点子有智慧。彭亮身材魁梧,忠实耿直,行侠好义。芳林嫂,高个子女人,二十五六岁,明亮的大眼睛是美丽的,却含着哀伤。这些草莽英雄在革命前,自由自在;革命后,与集体性、纪律性发生冲突。
  政委的引导、教育和改造对于铁道游击队队员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政委改变了队员对自己的印象,赢得了他们的尊重和信任。随后,他开始阶级觉悟启蒙工作,使“车侠”的感情逐渐向阶级仇、民族恨转变,使哥们儿义气转换为同志关系,使个人复仇升华为民族大义。彭亮、林忠、鲁汉等人刚入伙义合炭厂时,与梁山好汉并无二致。李正看到“他们满身满脸的炭灰,歪戴着帽子、敞着怀,随着个人喜欢的样式叼着烟卷,大声地说笑,甚至粗野地叫骂”……经过思想政治工作,这支散兵游勇式的非革命组织变成了纪律严明、能打硬仗的革命游击队伍。
  革命大熔炉提升了“车侠”的革命觉悟和思想境界,使他们得以超越了自我。在小说中,“进山整训”完成了根据地大熔炉的锻造。铁道游击队队员学习了八路军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体验了山里的生活,学习了游击队的战略战术、群众的组织宣传工作,这些使他们眼睛亮了,看得远了,胸怀开阔了。从单打独斗或抱团取暖的民间草莽成长为革命的抗日战士,彭亮、林忠、鲁汉和小坡都入了党,立志“为党的利益牺牲自己的一切”。后来鲁汉、林忠的牺牲,是一种见证,又体现了民族大义精神。革命对侠和侠文化的改造,使侠和侠文化融入了革命,成为革命的有机组成部分,说明传统侠文化是民族抗战精神的重要构成因素,尤其是我党深入底层民间发掘抗战力量的不可或缺的黏合剂:以民族大义晓谕逐渐觉醒的民众,这种原发于民间的文化精神经过革命性改造焕发为侠义爱国、忠义报国、救亡图存的伟大力量。
大地深处的激情抗争:
抗日战争的传奇性再现

  土生土长的游击队员大都是枣庄人,朴素的侠义精神滋养着他们,使他们见义勇为、不求回报,尤其是在民族危亡之秋,铤而走险,奋起抗争。深入敌人据点摸岗哨打特务,在铁路线上飞车夺枪、截获粮食药品、炸桥梁,控制了部分交通线,多次护送八路军干部往返津浦线,出色完成了需要付出千军万马代价才能完成的艰巨任务。这些真实历史故事本身就具有很浓厚的传奇色彩,经过刘知侠的艺术加工和提炼,转化为小说中一系列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塑造出刘洪、王强、李正、林忠、鲁汉、彭亮、小坡和芳林嫂等传奇英雄形象。这些来自大地民间的历史故事和平民英雄本身的传奇性,是小说为读者所喜闻乐见的根本原因。
  惊险曲折的故事情节与传奇性的英雄人物塑造紧密结合,是《铁道游击队》赢得读者喜爱的关键。小说注重描写集体的革命英雄行为,又集中笔墨精心塑造传奇英雄的个性。尤其是刘洪、彭亮等扒火车如履平地、纵横自如,飞车搞机枪、搞物资,血染洋行、夜袭临城,如入无人之境;彭亮、林忠驾驶火车机车撞断六孔桥,游击队员穿着鬼子服装镇定自若脱离险境……一系列传奇故事,让人在紧张的气氛中油然而生钦佩向往之情。绝大多数战斗行动都是在全体队员群策群力互相配合下出色完成的,飞驰的火车上有身怀绝技的游击队员矫健的身影,铁道边田野里更有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配合支持,既凸显和肯定了刘洪、王强、彭亮、林忠、鲁汉、小坡等骨干队员的关键性甚至决定性作用,又着力表现了党的领导、思想政治工作对他们的成长所起的重要作用。
淬炼进程的永恒启示:
铁道游击队精神的价值

  《铁道游击队》是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典范文本,小说采用传统文学形式、地域民风书写呈现枣庄地方抗战图景,把民间草莽转换为抗日英雄,把个体家族复仇转换为集体阶级革命,将侠骨柔情转换为革命爱情,把快意恩仇的武夫之举转换为杀敌雪恨的英雄行为,把笑傲江湖的扶危济困转换为血染战场的民族大义,既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又获得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成为中国的红色经典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文学中的传奇经典,并被译成多国文字。小说及据其改编的电影、电视剧、连环画、评书、京剧、交响乐、水墨画、舞剧等构成跨媒介艺术文本系统,与作为历史事件的历史文本形成互文性关系。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小说在对革命侠义英雄的景仰中涵养了家国情怀。英雄对于作家而言,永远是一个创作上的巨大诱惑。
   (□本报记者 刘兰慧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