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于国鹏
电影《水门桥》正式定档,片方公布将上映日期确定在大年初一。前有《长津湖》勇夺影史票房冠军的骄人成绩,《水门桥》的票房表现自然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目前预测虽然并不打准,但不妨碍我们做一点猜想。如果《水门桥》的战斗场面能保持《长津湖》的水准,再把志愿军为什么能打胜仗讲清楚,赢得良好口碑并收获高票房应该不是难事。
对于类似题材的一部电影来说,有那么多著名导演、影星加盟,把场面处理得刺激火爆,在大多数观众眼里,算不上多大挑战,换句话说,这应该是他们的“基本盘”。大家真正期待《水门桥》出彩的地方,是把志愿军打胜仗的那种精气神表现出来,把他们为何具有这种精气神的原因展示出来。之前,不少战争题材的影片,就是在这方面挖掘不深,表现不足,除了震耳欲聋的枪炮声,血肉横飞的场面,缺少令人回味的东西,让人感觉道理没说透,看了不过瘾。不少观众还把电视剧《功勋·能文能武李延年》拿来当榜样,认为如果《水门桥》达到或者超过这个水准,那么根本无须担心票房,就是再创个新高也绝不会让人感到意外。
看过《功勋·能文能武李延年》的观众,对这部电视剧评价都相当高。大家给予好评的理由何在?理由之一,是成功塑造了一个部队政治主官的新形象。李延年是连队指导员,按一般理解,他的主要职责就是做思想政治工作,就电视剧中的故事来看,他在这方面极为出色,对每一个战士的情况了如指掌,对每一个战士的优缺点都十分熟悉,所以做起思想政治工作来极有针对性,再加上他讲究工作方法和工作“艺术”,他提出的意见能让战士们心服口服,他的观点能真正把大家的精神鼓舞起来,能真正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能真正把大家的创造力发挥出来,能真正把大家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后来,他一人兼任连长、指导员,在军事指挥上也同样体现出高超的水平。他带领战士们靠英勇打仗,同时也教导战士们用脑子打仗。他会根据战斗任务和敌我双方实际情况,缜密谋划然后确定战斗方案,也会根据战场形势变化及时调整作战思路,确实是能文能武,有勇有谋。也正因此,李延年成为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一级英雄”、特等功臣。
理由之二,是李延年能把为什么打仗的道理讲清楚,并且讲得通俗易懂,让人明白,让人信服。李延年并不空讲大道理,也不灌输抽象概念,而是摆事实、讲道理,从大家眼见耳闻的一些故事入手,让战士们理解“要想过上和平幸福的日子,只有打胜仗,要把美国鬼子打得不得不罢手为止”。特别可贵的是,李延年也没有回避牺牲这个话题,他清清楚楚告诉战士们,“可能我们中会有很多人会看不到和平的到来,不能和亲人团聚”,让战士们明白上战场就有牺牲,但又让他们能够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付出这个代价是值得的,是有意义的,是高尚的,因为正是个人的牺牲,换来了亲人的平安幸福和祖国的和平安宁。到这里,作品的意义得到深化,主题获得升华。这其实也正是这部作品的灵魂所在,同样也是作品大获好评的关键所在。如果没有了这个灵魂,哪怕画面再漂亮,也不过是些虚张声势的泡沫和碎片而已。
我们的传统文化,对战争有自己的独特认知和阐释。整体而言,是不好战,不求战,但也不畏战,连孔子都主张“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当然,这里的“备”,主要是指有备无患,而绝对不是为了主动发动战争。孙子则特别强调“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表达对于用兵的慎重态度。但是,传统的战争观有几点特别值得重视。第一,强调战争的正义性,认为打仗要合乎“道”。第二,重视人心向背,反对“唯武器论”,认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反复提醒“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第三,强调勇不足恃,用兵在先定谋,所谓谋定而后动,若能谋高一筹,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则可称“上之上者”。在创作有关战争题材的作品时,这些内容无疑都应该是关注、把握和表达的重点。
一部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更应如此。71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两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我们的志愿军参加的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之战,因此他们才“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在条件极其艰苦,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敌人的情况下,志愿军通过一场又一场胜利证明,一支有信仰、有组织的队伍,能够积聚起何等强悍的能量,能够爆发出何等强大的战斗力。
水门桥的战斗属于长津湖战役的一部分。长津湖战役于1950年11月27日打响,战役展开过程中,志愿军通过积极穿插,将敌人分割包围在湖西侧柳潭里、湖东侧新兴里、湖南端下碣隅里等处。眼看有被志愿军围歼的巨大危险,美军陆战一师拟定计划,准备从北向南沿着下碣隅里、古土里、真兴里一线撤退逃跑。水门桥就位于古土里和真兴里之间,也是往来两地的必经之路。计划打“围歼”战的志愿军一旦截断水门桥,敌人的唯一退路也就被切断了,如此一来,这部分敌人就会完全落入志愿军包围的“口袋”里,再难逃出生天。但是,怎么截断呢?对于志愿军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难题。按照志愿军当时的装备情况占领并控制这座桥显然并不现实,因为即使能够暂时占领,在根本没有空中力量支持,又缺乏坦克大炮支援的情况下,肯定也守不住。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桥炸断。根据资料记载,长津湖战役打响前,美军陆战一师工兵参谋兼工兵营营长帕特里奇中校,就已经命令工兵队伍把水门桥重新加固了一番。因为“潘兴”坦克重达40多吨,为了保证这些“大块头”通过,美军通过维修加固,把桥的承载能力提高到50吨。但是,桥刚刚加固好,就被志愿军炸毁。敌人再架,志愿军再炸。第三次架桥,第三次被炸毁。最后,敌人动用运输机空投架桥器材,勉强修复桥梁,侥幸且狼狈地逃出包围圈。对于志愿军来说,在这样极端艰难的情况下,每一场胜利都来之不易,每一场胜利都是勇气、智慧和强大组织力聚合的结果。炸桥行动,就是一个生动诠释,三次炸桥,既体现出志愿军战士们视死如归的精神,也展示了志愿军部队强大的组织力和协同作战能力。我们特别希望,《水门桥》能把志愿军的这种精神这种力量充分表达出来,能把这种精神和力量的来源准确表现出来。
此前有些军事题材的影视作品,因为受历史虚无主义等不正确观念影响,有意淡化或者忽略这些内容的表达,更甚至于出现了一些引发广泛批评的“神剧”,这类“神剧”消解价值,调侃崇高,害莫大焉。好在,如今这种作品已经越来越难找到生长的空间了。
因此,《水门桥》不应该是一座简单的“桥”,我们对这部电影也寄托了更多的期待。我们期待着,这部作品不是只有硝烟战火、马革裹尸,而是能让我们从中感受民族的血性、风骨和力量,能让我们从中学习克服各种风险挑战的勇气、精神和信仰,从而激励和鞭策我们,面对任何困难都敢于“杀出一条血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