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石如宽
1月14日下午,潍坊科技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长、山东省生物工程研究中心精准栽培方向负责人张敬敏,钻进潍坊科技学院实验基地一座大棚。棚内一块块试验小区内装着水分渗漏仪、水盐监控设备,棚间立柱上悬挂着化肥、有机肥等处理标识。张敬敏拿出水盐检测仪,放进预埋的水盐监测管道,探测仪通过手机蓝牙连接的软件显示着10厘米、30厘米厚土壤的含水量、电导率。这样的测试,张敬敏每周操作两次。
这里正在进行的是“环渤海设施农业土壤连作治理修复技术模式”联网定位试验。2020年6月,潍坊科技学院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沈阳农业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河北省农科院等高校和院所合作,在5省落地6个试验点。山东的试验点由潍坊科技学院承担。
记者注意到,大棚分成21个试验小区,每个小区对应着化肥、有机肥、化肥+有机肥+秸秆、化肥+有机肥+改良剂等7个不同处理方式,每个处理方式占3个小区。
张敬敏要带领团队全程观察作物长势、开花、结果等过程,产量按小区统计。拔秧后取土,也是一项重要工作,他们要在0到20厘米、20到40厘米、40到60厘米的不同土壤深度分别取样。小区内装着渗漏装置,灌溉水过量时,底层的渗漏装置就可以收集到渗漏液,可以及时调整灌溉水量。
环渤海设施农业土壤连作治理修复技术模式联网定位试验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针对温室土壤的退化和连作障碍问题,开展土壤退化及修复机制、水分养分运移及环境效应、蔬菜高产优质生理生态机制研究,从而实现环境生态、资源高效利用与作物优质高产协调。
“我们研究的预期是,形成以设施土壤可持续利用为核心,以水肥高效利用、蔬菜高产优质调控、蔬菜秸秆农业资源化利用为关键技术点的管理技术新模式,为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张敬敏说。
试验大棚的管理人员高学永,每天都在记录本上详细记录当天的灌溉、施肥、管理情况。一个试验阶段结束后,记录本就被张敬敏团队收回。
“我不懂老师们进行的试验,但按他们要求种出来的番茄是沙瓤的、酸甜可口的,黄瓜是绿瓤的、发甜的。这样一比,市场上好多番茄、黄瓜的口味淡没味道,远远不如这里的好吃。”高学永说,如果菜农都像老师们这样种蔬菜,肯定安全又好吃。
在张敬敏土壤肥料研究团队中,有6人为博士,1人为硕士。2020年,他们申请并获批了潍坊市设施土壤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
研究土壤离不开对水肥的管理。在另一座试验棚内,正在测试一台智能水肥一体机。这台机器由张敬敏团队与潍坊科技学院研究智能机械的张建明老师联合研发。210盆盆栽试验的水肥管理,常规人工条件下,需要2-3个小时完成。而使用这台水肥一体机,触摸屏上设置好水肥用量,一键操作,就能按次序自动实现每盆精量施肥浇水,3分钟内完成。“研究土壤需要多学科合作,学院里的好多资源优势互补,给研究带来极大便利。”张敬敏说。
扎根蔬菜之乡,服务地方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潍坊科技学院的办学宗旨。张敬敏团队近5年共承担了20多项横向课题。不同的施肥对土壤改良有啥作用,张敬敏相信三五年做出的数据更有说服力,到时他们会选出一个绿色安全、改良效果好、蔬菜产量相对稳定、百姓能接受的一种土壤改良模式。
在田间试验的同时,张敬敏团队正在推进寿光市土壤档案馆的建设。土壤档案馆就是封存土壤的“前世今生”,将沉淀在土壤中的人类生产生活信息保存下来,让土壤见证农业的发展历程,为农业发展和政府决策提供最可靠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