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被“赐金放还”的背后

李白被“赐金放还”的背后

2022-01-23 大众日报 15版
史记
□ 广陵渔父
  天宝元年(742年)秋天,在玄宗妹妹玉真公主(一说道士吴筠)推荐下,四十二岁的李白终于收到朝廷诏书。欣喜若狂的李白,与自己的一双儿女告别:“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期望与现实终究有距离,甚至相距很远。兴冲冲赶到长安的李白,得到只是一个六品翰林供奉职位。说白了,就是给玄宗皇帝做文字秘书,写写诏书、拟拟圣旨。好在玄宗皇帝待他不错,说是恩宠也不为过。李白进宫当天,玄宗竟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
  天宝三年(744年)暮春时节,做了近两年翰林供奉的李白,突然离开长安。
  关于李白离开长安,历来有两说。
  一说李白不愿侍奉朝中权贵,主动辞职。此说见于《新唐书·李白传》:玄宗很赏识李白的才华,好几次设宴召见他。一次,李白喝多了,竟让高力士替他脱官靴。高力士一向自认很高贵,认为这是一件很耻辱的事,就故意说李白《清平乐词》中的“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是借汉代赵飞燕来讽刺杨贵妃是以美貌淫惑帝王的红颜祸水,因此激怒杨贵妃。结果,玄宗皇帝几次想升李白的官,都被杨贵妃在背后阻止。李白知道自己不为玄宗近臣与权贵容忍,便更加放纵而不自律,经常和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人在一起饮酒作乐,并被人们称为“酒中八仙”。后来,李白动了归隐之心,上书请求还居山林,玄宗皇帝同意了,还赏赐了他许多钱财,即所谓的“赐金放还”。
  一说李白因得罪朝中权贵,被玄宗皇帝逐出长安。此说载于《旧唐书·李白传》:有一次,李白喝得酩酊大醉,竟在大殿上让皇帝最宠爱的太监高力士替他脱官靴,被玄宗勒令离开宫中。
  《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五代十国后晋刘昫、张昭远等撰写。《新唐书》成书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北宋宋祁、欧阳修等人撰写。史学家多看重《旧唐书》,因为它不仅保存了大量史料,而且史料可信度也比较高。
  我倾向于《旧唐书》之说,李白应是被玄宗皇帝逐出宫廷的。所谓“赐金放还”,不过是一种委婉说法。
  李白自视甚高,常以管仲、晏婴、诸葛亮、谢安等人自比,有着“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远大抱负。
  写诗作文的捷才,不一定就是辅政治国的干才。玄宗皇帝不是昏君,更不是庸君,对于李白的政治能力,他肯定有自己的认识与判断。而最让他头疼的,还是李白放浪不羁的性格,已到了与宫廷权贵和近臣格格不入的地步。玄宗皇帝当然不会为一个御用文人,去得罪自己一向倚重的权贵和信赖的近臣。多一个李白、少一个李白,对国家和他并无影响。相反,少一个李白,他只会更省心。
  或许,“放还”李白,正是玄宗皇帝的打算。至于“赐金”,也好理解,李白毕竟是他下诏请来的,不用人家了,等于悔约,自然要给人家一些补偿。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尽管李白非常高调地离开了长安,却还是有些失落:“一朝去金马,飘落成飞蓬。宾客日疏散,玉樽亦已空。”近两年的宫廷生活,既让他受用,也让他眷恋:“……君王赐颜色,声价凌烟虹。乘舆拥翠盖,扈从金城东。宝马丽绝景,锦衣入新丰。依岩望松雪,对酒鸣丝桐。因学扬子云,献赋甘泉宫。天书美片善,清芬播无穷。归来入咸阳,谈笑皆王公……”
  李白有自知之明,他知道是玄宗皇帝的赞许和恩宠,才让他的声名如天空中的彩虹般瞩目,乃至王公大臣都愿意低身与他交结。
  好在“赐金放还”这块金字招牌,比翰林供奉头衔更具影响力。离开宫廷后的李白,非但没有被人们遗忘,反而成为人们争相追捧和崇拜的偶像,甚至包括像杜甫、高适在内的诸多文坛名家。
  其实,无论主动辞职,还是被玄宗皇帝放还,都说明李白根本就无法融入宫廷这个政治圈子。离开宫廷这个是非之地,对李白而言,未必不是件好事。可惜,李白自己并没有这种觉悟与认识。否则,他晚年就不会误上永王“贼船”而遭受流放之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