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防图书“花式营销”

提防图书“花式营销”

2022-01-24 大众日报 16版
  □ 卢昱
  近日,图书“花式营销”频上热搜,主要有两条新闻引发热议:一是“盲盒经济”持续火爆,一些机构推出“图书盲盒”,大部分售价远低于所含图书标注的总价,甚至还出现了6元10本、4元5本的极低价;二是越来越多出版机构涌进直播赛道,主播叫卖“1元图书”,直播带货时常击穿底价。
  对于以上层出不穷的销售“新玩法”,有人点赞称这是行业突围创新,有人则批评是饮鸩止渴。笔者认为,这些现象折射出图书市场的焦虑情绪,是阶段性调整,说饮鸩止渴有些过头,但也要提防其破坏图书行业的生态。
  之所以称当下种种乱象为“阶段性调整”,原因有二:一是书商可能会做赔钱的买卖,但绝对不会持续太久。图书作为一种特殊文化产品,对真正有需求的人才能产生价值。“图书盲盒”给出的极低价,颇有杀鸡取卵之意味,更多是为吸引眼球而盲目设置的营销手段;而某些“大V”直播卖书,其成本包含图书本身的版权与印制成本、物流的成本、主播的佣金分成、客服的人力支出等,利润空间有限。这样种种“赔本赚吆喝”的买卖,想必没有哪个书商会愿意坚持。
  二是消费者不会一直糊涂、频频上当。销售的本质是一种自由博弈,买卖双方都知道自己的底线在哪儿。图书这类文化产品存在购阅分离的特点,购买体验并不等于阅读体验。如果“图书盲盒”质量不高,充斥滞销书,消费者是有合法维权渠道的,如退货、差评、加黑等,那真是“劝君上当,上当一回”了。对于直播,所卖图书如果徒有其表、质量低劣,那消费者一样会用脚投票。
  从根本上说,上述“花式营销”是近年来图书网络销售的放大版,暴露的问题也显而易见:整个出版行业尚未借网络之便利,过渡到高质量竞争阶段,甚至有的销售方变本加厉,把低价图书作为吸引流量、拉动其他品类销售的手段,让整个出版行业为之心寒。
  也许有人认为,既然销售本是自由博弈,那就让销售方自由定价。其实,自由竞争不是无规则竞争,扯破嗓子喊着打折卖书的主播们,为何还能保持不亏呢?因为,他们背后有广告及流量的扶持,其所获利益大大高于纯粹卖书。而当网店把促销新书作为营销手段时,实体书店毫无招架之功,有的实体店书商甚至会将出版社买入的书退掉,在网店中买低价书。
  而图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其凝结着海量智力,点缀诸多创造性的精神成本。若低折扣销售持续,那些好书则会因成本高而逐渐淡出市场,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这一过程,消费者看似获一时之利,最后还是掉入坑中。试想,动辄九毛九包邮的图书,卖的是纸张、印刷成本,其文化价值能有几何?可见,“花式销售”短时间内对整个行业生态或许有催化作用,但长此以往,极有可能“辣手摧花”,其负面影响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