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评价权交给听众

把评价权交给听众

2022-01-24 大众日报 16版
  □ 李梦馨
  微博上有一个神秘词条#难听#,隔三岔五就会登上热搜。目前,该词条的累计阅读量已达到57.9亿,讨论次数有113.5万次之多。新近出炉的《2021腾讯娱乐白皮书》专门盘点了在过去一年中因“难听”登上热搜的歌手和歌曲,张艺兴、时代少年团、BLACKPINK、易烊千玺、王一博、肖战等偶像歌手都在列,有网友调侃,干脆称之为“2021新歌榜”好了。
  难听与否,是一首歌带给人最直观的感受。旋律不悦耳,如同噪音一样毫无章法的电子舞曲,听起来不像一首歌的严重拼接感,再加上毫无营养、不知所云的歌词,基本构成了人们对歌舞“难听”的定义。在以豆瓣评分为主的评分体系下,当前对影视剧质量的评价,一部剧究竟是好剧还是烂剧,基本能形成一个共识。然而,对歌曲质量的评价体系,仍处于空缺状态。“难听”广场上,虽然有不少刺耳的批评,但却真实地汇聚着听众对于一首歌的直观评价,在粉丝毫无原则的“彩虹屁”中格外“清新脱俗”。当然,这类声音,并非完全专业,也不是全然客观,但仍可作为对创作者的一种即时而有效的反馈。
  然而,在容不得另一种声音的饭圈准则下,“难听”广场也变了味。首先,出于维护偶像作品的考量,不管其质量究竟如何,堵上耳朵一律好评是作为粉丝必须履行的行为准则。点开“难听”热搜,一般能看到高度割裂的两极评价,一边是不留情面的吐槽,一边是溢美之词,在两方的“打架”下,真实的评价尺度被严重扭曲。其次,或许由于“难听”热搜多与偶像歌手的歌曲关联,能不能上“难听”热搜甚至成为了检验流量成色的标准,“只有够火,才能上‘难听’热搜”“总比有些歌连讨论度都没有来得光彩”。“难听”非但不是耻辱,反倒成了对外标榜的资本。此外,在当前音乐产业尚不成熟的环境下,新歌的宣传渠道严重匮乏,热搜是少数曝光量高而行之有效的宣传方式。不管“难听”还是“好听”,能让人知道这首歌的存在,那么目的也就达到了。正如网友总结的,“只有热搜‘难听’才会吸引人去听”,每逢发歌,必上“难听”热搜,“难听”也进化成了一种新式的营销手段。
  “难听”热搜的变味,背后仍然是数据至上的逻辑在作怪。作品好不好听,质量高低,根本不重要;只要曝光、销量、热度够了,就是王道。听歌沦为饭圈自嗨和数据的虚假粉饰,既是对自身评价权的无责任放逐,也是对他人评价权的强势剥夺,不光扭曲了正常的评价尺度,也不利于歌手的成长和音乐产业的健康发展。只有捍卫自己、同时也尊重他人的审美评价,才能挖掘出真正的好音乐,敦促歌手实现更好的成长,迎来更加规范健康的音乐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