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可盲盒?

万物皆可盲盒?

2022-01-24 大众日报 16版
  □ 朱子钰
  最近关于盲盒的负面新闻着实不少。肯德基与泡泡玛特推出“DIMOO联名款盲盒套餐”,有人不顾食品浪费,花上万元买106份套餐,只为集齐整套玩偶,疯狂程度令人咋舌。泡泡玛特获得千亿身家后,不少商家盯上了盲盒这块香饽饽。新业态层出不穷,盲盒经济在大步向前的同时,也在热闹中逐渐丧失底线。
  仔细想想,为什么盲盒这么容易被玩坏呢?重点就在“盲”上。首先,“盲”有好处,因为这是消费者上瘾的重要原因。以泡泡玛特为例,有人说,一旦“入坑”盲盒便没有尽头,只能一直用金钱“供养”这种爱好。开盒前无法知晓盒内产品的类型,开出什么样的款式全凭运气,这样的不确定性收益反馈机制,催生了消费者的赌徒心态和依赖性购买行为。除此之外,商家还不断推出新品,包括限定款、隐藏款等,更加激发了消费者的收藏欲。而当代年轻人在消费时更注重精神上的满足感而非商品的使用价值,盲盒暗合了他们的消费理念,获得了这一消费群体的大力追捧。
  “盲”也带来了监管盲区。单价低、复购率高、有刺激性是盲盒的重要特点,它的走红让潮玩文化走进大众视野,本是一件好事。不过,商家们更多出于谋利的目的,粗暴地将盲盒视为一种投机、炒作手段,美妆盲盒、恋爱盲盒、酒店盲盒……各式各样的产品跨界嫁接在盲盒之上,演变成一场哗众取宠的营销。盲盒拆开后不能退换,商家如果不坚守诚信原则,将劣质、过期或者价值远远低于盲盒价格的产品装进盒子里,消费者则只能默默承受损失;为了圈钱,有的盲盒跨界不惜触碰法律红线。前段时间,商家以“一元脱单盲盒”为噱头,用极低廉的价格获取大批量的隐私信息,让个人信息处于“裸奔”状态,有的消费者因此被人利用,掉入诈骗陷阱。可以说,如果盲盒经济不设置任何准入门槛,相关监管部门缺乏引导和治理,久而久之,盲盒经济的赛道必定乌烟瘴气,危害难以估量。
  如此看来,盲盒乱象不能坐视不理。1月12日,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制定发布《上海市盲盒经营活动合规指引》,要求盲盒限定单价不超过200元,不得销售活体盲盒,须明示隐藏款比例,商家不得回购盲盒参与二级市场,要设置托底机制等。同时,要求盲盒经营者不得向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销售盲盒。作为国内首个盲盒经营活动合规指引,其限定了盲盒仅限于生活消费、文艺娱乐等领域,避免了盲盒无序跨界造成的恶劣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它传出了一个重磅声音:并非“万物皆可盲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