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泉子
2022年1月7日,就在电影《长津湖》以56.95亿元的票房成绩刷新中国影史票房新纪录之后的元旦档期间,以晚清重臣张之洞为原型的同名电影《张之洞》上映首日仅售出3张票,票房仅有90元。哪怕随后导演拿着这90元“卖惨”,希望就此引起关注,但数据依然难看——截至2022年1月19日11时,灯塔专业版统计显示,电影《张之洞》累计观影人次160人,累计总票房5029元,惨淡境况令人唏嘘。
作为清代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对推动中国近代化起了重要的作用,是我国近代历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其同名电影缘何“败走麦城”,难以叫座呢?
导演三丑将影片票房惨淡的原因归结于“影片商业价值不够,导致影片上映、排片遇到困境”,并呼吁大家关注影片,“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张之洞的民族精神”。然而,这样的呼吁,要凭借历史人物“自带光环”产生的“精神感召力”去带动票房,能起到多少作用呢?眼下的上座率已经作了回应。
当下,市场经济中的电影显然讲求的是“艺术+销售”。在传播主流价值的同时,要重视社会效益,要保证艺术水准、还得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三者合一,方能显现竞争力。而提升竞争力的过程中,更须重视电影的商业特性,宣发环节变得格外重要。不仅能够左右首批观众规模,甚至对影片的排片量、上映时长也产生不小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这项工作已经是影响一部电影票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如今,国内外许多大片在宣发上的投入甚至是不计成本的,他们宣发的手段也有且不仅有广告投放、新闻发布、宣传路演,很多还运用了新媒体、高科技手段,甚至走进网红直播间、动用无人机。反观部分国产电影,依旧抱着“重制作、轻宣发”的老观念,或是怀揣自身是“爆款”的迷之自信,拒营销于千里之外,或是受成本局限,最多也就做个海报、大致“意思一下”。以《张之洞》为例,制作方似乎就没打算在宣发上用力,人们看不到围绕影片的基本策划,也没见推广活动大范围开展。它有预告片,但这本应融合全片精华部分,却反被广大网友吐槽画面清晰度欠佳、剪辑缺乏逻辑性,战争场面突兀堆砌,充满了“敷衍”和“糊弄”。试问预告片尚且缺乏诚意,那正片又怎能吸引人们走进电影院买票观看呢?
还值得一提的是,张之洞祖籍为直隶南皮,即今天的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而电影的出品方之一就是南皮县相关单位,其创作初衷是为了“更好地宣传介绍家乡”“让更多人了解张之洞,了解他的家乡南皮”。目的在于扩大宣传,却没有把宣传工作做到位,这么说来,是不是多少有点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