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步瑶 王汝雅
制造业兴则济宁兴,制造业强则济宁强。在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道路上,发展制造业成为济宁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头等大事。去年以来,济宁市围绕制造强市建设目标,聚焦培育“231”先进制造业集群,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创新性开展“干部助企攀登”活动,建立市县一体上下联动机制,实现了力量向制造业集中、政策向制造业集聚、要素向制造业集合,聚焦企业壮大培育,精准破解企业发展难题,为济宁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958名干部驻企当“保姆” 2021年,济宁市选定攀登企业共402家,市县选派958人联系服务企业,全力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当地成立了制造强市建设指挥部,建立“1+7+7”工作架构和助企攀登小组推进体制,设立了1个办公室,组建了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医药、节能环保7个产业集群发展专班和人才、政策支持、金融、基金、土地、生态环境、能源7个要素保障组,牵头抓总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和助企攀登活动。助企攀登小组为1名市县领导、1名部门负责人、1名驻企干部、1名主办银行负责人。围绕402家攀登企业,指挥部组建了28个市级、188个县级助企攀登小组,瞄准企业发展中的难点、堵点、卡点,由驻企干部和企业负责提报问题诉求,市县两级逐级审核,纳入分级分类台账,明确责任主体和完成时限推动问题解决。
1月21日,在华勤集团一间临时改造的办公室里,济宁市生态环境局的驻企干部宋昭生刚从车间回来,来不及擦去脸上的油污又马不停蹄查找资料。为了精准服务企业,他半个月转遍了占地近6000亩华勤工业园,现场学习倍耐力轮胎、神州轮胎、通力轮胎、康迪泰克工程橡胶、贝卡尔特钢帘线、华勤钢丝绳等子公司工艺流程,从原料配比到产品质量检测,从生产车间到研发实验室,用心记录,形成企业诉求台账。华勤集团是年销售收入数百亿元的大型橡胶企业,对土地、资金、人才三要素已有很强的资源优势。如何助力这艘“橡胶航母”在未来发展航程中行稳致远,成为宋昭生助企攀登的主要突破口。
他根据专业优势,促成深耕轮胎材料20年、提出宋—郑两相理论的浙江大学高分子系副主任宋义虎教授,与华勤集团合作开展轮胎材料研究合作,为企业发展引智蓄能。助推山东硅科新材料有限公司、山东裕得金属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与华勤旗下公司开展科研合作,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互动,助力企业生产工艺改进提升。他还推动企业与济宁市生态环境局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立助华勤攀登工作小组,梳理解决了华勤存在的环保过度投资、废水处置变更等问题,邀请专家为企业做好环评规划编制,预留发展空间。不仅如此,他还邀请职能部门业务科长来企业探讨项目、研究政策,向上级部门多申请了400万元资金。
驻企干部背后,是指挥部、专班、保障组等一套科学、完整的助企系统。产业集群发展专班在对攀登企业全面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每家企业发展现状、项目建设、科技研发、银行贷款、问题诉求等情况,建立了“一企一档案”。截至2021年12月底,共提报攀登企业项目472个,2021年度已完成投资239.8亿元,梳理重点产业链条27个,绘制重点产业链图谱24个,结合济宁实际科学研究产业发展规划。市级各产业专班已初步确定核心产业链14个,明确了重点扶持的龙头企业、链主企业,与市产业招商专班进行了对接,为围绕延链补链强链有针对性地抓招商奠定了基础。
助企攀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企业,企业壮大则产业发展。产业集群发展专班和助企攀登小组围绕企业问题破解向要素保障组提出意见建议,并指导企业梳理新上、技改、研发、招商项目,帮助企业梳理技术创新、技改扩规、智能化、绿色化、安全化改造等技改项目,鼓励企业加快技术和设备的迭代更新;依托核心产业链推动全链条式技改,逐步推进产业链企业从自动化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截至2021年12月底,共收集攀登企业问题诉求1162项,解决928项,为攀登企业新发放贷款62.74亿元,投资政府基金7006万元,引进各类人才、用工13515人,解决项目用地3276亩。
科技创新为产业赋动能 新年前夕,第八届山东省省长质量奖获奖名单公布,新风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名列其中。这是企业2021年继上市科创板、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后,在科技创新领域第三次创下佳绩。新风光的前身是20世纪70年代成立的国营汶上无线电厂,如今成长为行业翘楚,得益于企业对科技创新的坚守和笃行。
1月19日,新风光设备组装车间,工人们正在一丝不苟地安装调试产品。“这批产品很快就能调试完成,次日凌晨就将装车发货。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我们的研发、生产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这样的设备,我们每月能生产数百台。”新风光总经理胡顺全在一台半个集装箱大小的柜子前停下介绍,“这台设备叫动态无功补偿装置(SVG),应用的就是去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电能净化关键控制技术。”
“当前,以风力、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是国家重点发展的领域。但这些新能源不稳定,风力大或光照强时,就会导致电网电压产生较大波动,我们使用的电灯、电脑等电器就可能被瞬间高压烧坏。”胡顺全说,他们围绕这个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和山东大学合作建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新能源与高效节能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校方主要负责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研发与样机研制,企业则发挥自身优势主要进行技术转化与产业化应用,很快研发出了SVG。“SVG就像肺一样,负责消除‘污染’、净化电网。如果电网没有SVG,在我们工业用电越来越复杂和新能源大量应用的今天,电网将会出现崩溃。”
如今,SVG这一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设备,也成了新风光的拳头产品之一,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前列。近期,新风光将依托其动态无功补偿装置(SVG)、智慧储能设备等新能源发电必不可少的产品,与全市36家光伏企业组建产业联盟,将科技创新延伸到产业链,解决光伏企业规模小、链条短、应用难等问题。以科技创新为点串“链”成群,产生高质量发展的叠加效应。
新风光的“风光”,是济宁市科技创新引领企业发展的结果。当地大力推动企业创新发展,2021年新认定市级工业企业“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35家,206个项目入选2021年山东省技术创新项目计划。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市财政每年安排600万元,用于开展企业高管年度培训,2021年举办6场专题培训活动,培训企业家达900余人。济宁市还打造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全年培育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9家、省级7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推进创业创新基地建设,培育市级示范基地14家、省级6家。
2021年,济宁市聚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发展活力得到充分激发。承接国家级和省级以上改革试点99个,60余项典型经验获省级以上肯定推广。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指标、政府采购指标进入全国标杆城市行列。入选科技部企业积分制试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24家、新增数量增幅居全省第1位。建成“两图谱三平台”,新增合作高校院所86家,新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17个,15个顶尖科研团队成功揭榜8个重大项目。
技术改造让老树开新花 一块木头能做什么?山东太阳纸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以木材为原料不仅造出了纸,而且造出了布、可降解材料,甚至是木糖醇。不可思议的背后,是一场传统产业基础上的技术改造。
1月20日晚,太阳纸业29号车间里机声隆隆却空无一人,偌大机组运转的大脑藏在不起眼的中控室里:两名工作人员轻触鼠标,控制着生产各环节,每隔50多分钟就有一卷40多吨重的文化用纸走下生产线。经过近40年发展,太阳纸业已经拥有了数十条全球先进的制浆造纸生产线。如果把纸浆造纸主业比作树干,那只有技术改造才能让大树枝繁叶茂。在溶解浆生产车间,原料木材朝着和纸没有任何关系的方向发展:溶解浆经过连续蒸煮后,得到纯度95%的纤维素,经进一步加工后成为触感舒适的莫代尔棉。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应广东介绍,这项技术每年至少为企业贡献16亿元的产值。
太阳纸业的转型升级是济宁市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缩影。多年来,济宁牢牢扭住制造业这个根本,通过科技创新助推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橡胶制品、造纸及纸制品、新型建材、煤炭产业等优势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当地打造“231”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围绕6大集群、30个核心产业链,绘制完善关键产业链图谱,推动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三链”合一,全面推行“群长+链长制”。
把产业发展推向更高层级,离不开革故鼎新的紧迫感和打造一流创新生态的坚定决心。济宁市各级各部门加强政企联动、合力攻坚,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上阵抓科技创新、当好“后勤部长”,用最优的政策、最好的服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当地还探索关键技术“全球揭榜”引才机制,引进院士等顶尖人才团队,市财政给予最高1000万元经费资助。2021年,济宁市实施工业和技改项目1049个。全市入库制造业技改项目达到1042个,制造业技改投资完成781.9亿元,居全省首位。
过去的一年,济宁市聚力制造强市建设,新旧动能转换蓄势突破。当地“大抓产业、大抓制造业”越来越深入人心,推动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理顺深化,企业竞相发展的干劲激情被充分点燃,良好的产业生态正在加速形成。在去年煤炭减产影响较大的情况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居全省第4位。全市共实施投资过亿元的工业技改项目266个,主营业务营收增长20%以上的企业有826家、占规上工业企业的43.7%。制造业对工业经济、对全市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①济宁创新谷
②晶导微电子
③太阳纸业
④永生重工
⑤辰欣药业生产线
⑥山推装配线
⑦东宏管业
⑧济宁市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