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埠年画:老版新刻飞万家

杨家埠年画:老版新刻飞万家

2022-02-11 大众日报 03版
  □ 本报记者 张 蓓
  本报通讯员 于志君 黄小龙
  红红的灯笼,多彩的年画。进入正月后,“年画之乡”西杨家埠村都沉浸在喜庆和热闹的氛围中。从早到晚,年画街两侧停满了私家车,游客络绎不绝。
  年画在诸多年货中最具民俗特征,因此春节期间格外受到追捧。西杨家埠村隶属潍坊市寒亭区杨家埠旅游开发区,全国三大木版年画之一的杨家埠木版年画就诞生于此,至今已有大约600年历史。这里的人们几乎祖上都开过画店,如今传承几代的“世家”仍有十余家,吸引着众多游客慕名而来。
  “年画寓意吉祥,贴年画能贴出年的气氛,就算是路过的,都要买上几幅。”正月初六,在百年画店和兴永画店里,杨乃东专心雕版,老伴儿在西屋门店招呼客人,画店正月初二就营业了,从早上7点一直忙到晚上9点关门。作为画店第十三代传承人,也是杨家埠木版年画省级非遗传承人,看到传统年画艺术带来的浓浓年味,甚至“飞”至美国、印度尼西亚等,杨乃东心里美滋滋的。
  老艺人将杨家埠木版年画制作分为四道工序——朽稿画样、雕刻木版、手工套印、烘货点胭,每道工序都有一套独特技法。其中,雕刻木版是最重要的工序之一。
  杨乃东最常待在雕版室里。在一块300多年的梨木板上,刻刀起落间,一朵精美的花蕊慢慢呈现。“宁刻十个直,不刻一个圈。”杨乃东说。别看只有豆粒大,木板在他的手上转着圈,足足刻了近半个钟头。刻线版是个技巧活,先刻头脸,也就是浮着的线,比如绣花女手上的线已刻完,线后的衣服却空着。
  杨乃东正在刻的这块线版叫“绣花女”,属于老版新刻。原来,传统题材的杨家埠木版年画有上千种,没有的版,传承人们会按需复刻。祖传加新刻的,杨乃东攒了五六百块版,他将它们视作生命。
  “近几年,我的主要精力就是挖掘和复刻,挖掘了上百套传统画样,一年能刻十套八套。”杨乃东说,几年前,他从外省“淘”了10吨三四百年树龄的梨木,找了三间老屋锁起来,“年岁长的木质坚硬、细腻,板更整装,印得效果更好。”
  南屋印刷室里有两个工人,一个印刷,一个装订。身边的小土炉上呜呜烧着水,抬头是一排排竹竿,挂晒着待晾干的年画。虽是春节旺季,杨乃东却没再雇人手。他家年画靠“攒”,淡季也不歇,长年制作,以备万一。“攒”实属无奈之举,因为手工太慢了。去年,有个大客户一下要2000套大页年画册,杨乃东一口给回绝了。“谁也做不出来。”他说,一套年画册四五十道工序,仅木材就有锯版、去疤、刨版、水泡等10几道工序。
  采访时,杨乃东的儿子儿媳正在制订今年到全国各地参展的计划。“年画不是刚需,如果不出去宣传的话,可能会淡出人们视线。”除了每年20次左右的展会,儿媳杨静剩下的精力都在非遗进校园上,她是不少学校的校本课程老师。
  一代代年画人在传承中,坚守着这门技艺。在当地政府引导下,杨家埠民间艺人用年画反映当下,创作了大量如反腐倡廉、脱贫攻坚等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年画。“这类年画突破了传统的平安、福寿和财富观念,超出了年画本身的作用和文化功能,更多的是借助年画的形式来宣扬一种理念和思想。”长期从事新年画创作的杨家埠木版年画艺人杨志滨说。
  如今,杨家埠木版年画飞在天上是风筝,拿在手中是扇子,悬在门前是灯笼,摆在桌上是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