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里麦草画:烙铁为笔画春秋

泊里麦草画:烙铁为笔画春秋

2022-02-11 大众日报 03版
  □ 本报记者 张忠德
  2月10日,春节假期刚过,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泊里镇的麦草画展馆里,记者见到了54岁的许加梓。“春节假期里,我继续《二十四孝图》的创作,目前已经完成9幅,正在进行第10幅的创作,这也是继《清明上河图》《水浒一百单八将》《八骏图》等之后的又一个大工程。”许加梓笑着说。
  麦草画又叫麦秆画,是中国民间剪贴画的一种。“麦草画的历史悠久,祖辈口口相传,我们许家做麦草画有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我的曾祖父曾经用麦秆作画、制作小玩具售卖,算起来,我是第四代。”许加梓告诉记者。
  “就拿麦秆的选择来说,需要特别的品种,泊里当地的麦秆软、细,不太适合,我就在聊城、菏泽等地流转了二三十亩土地,专门供应麦秆。”许加梓说,“而且,一幅麦草画从麦秆加工到最后成画,要经过二十七八道工序,单说制作麦秆画板,就有熏、蒸、漂、裁、刮、推、染等十二道工序。”
  最难的是“烫”。麦草画以小麦的金黄色为底色,光影明暗、文字题词等依靠烙铁熨烫而成,再辅以部分染色的麦秆条。许加梓告诉记者:“我父亲那时候的工具简单,只能把烙铁放在锅灶、煤球炉里加热后,再根据自己的经验掌握火候着色。想要颜色深一些,温度就要高一些,但还不能过高,容易烫糊。相比木头、葫芦,麦秆更薄,烙画难度就更大。现在有了能显示温度的电烙铁,操作更简便,但是仍然需要工匠长期的积累。”
  “2010年,客户定制了一批《千古琅琊台》群雕画,有680多幅,当看到我的成品后,父亲第一次跟我说了一句‘差不多了’。”许加梓说,他自己就用了接近两年时间才“出师”。
  在深耕作画能力的同时,许加梓也没忘记父亲心心念念的“传承需要市场”。“回想起来,父亲真的很睿智,他通过看新闻就判断,随着国家政策越来越好,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也一定会越来越好。”他回忆说,“那几年,我全国各地到处跑。第一批选择的是一、二线城市,因为那里消费能力强、市场接受度高,最终也是在北京挖到了‘第一桶金’,60多幅画卖了78000元。”
  2015年,许加梓成立了青岛秦汉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启了市场化之路,一个黄金机会也悄然降临。2018年,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召开,泊里麦草画受邀参加了峰会的“齐鲁风韵展”。随着知名度的提升,许加梓再也不用到处奔走,安心搞起了创作。“峰会后,各级也加大了扶持力度,泊里镇政府2019年为我免费提供了现在的这个展馆,总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订单也越来越好,从2008年一幅画都卖不出去,到现在每年卖出超过1万幅,我就能拿出最好的状态、最好的手艺去琢磨一些精品。”许加梓说。
  今年元旦前,以许加梓为传承人的“泊里麦草画手工技艺”成功申报山东省第五批非遗代表性项目。而2020年父亲的离世,也让许加梓认真考虑起这门手艺的传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