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可新
“大过年的,你少说两句。”这是这个寒假住在爸妈这里,二老最常嘱咐我的话。孩子是七八岁的年纪,正是最顽皮的时候,而且我的性子又焦躁得很,常常是不管她做什么,都得管管。管着管着,声调就走高,嗓门就放大,眉毛就皱起来。老妈当着孩子面不说,但私下告诉我,不能想起来就凶,次数多了孩子就疲沓了。而且,假期来姥家住几天,可别当老人的面这么训孩子,他们心疼。
“那为什么我小时候,不让干这个,不让干那个,有一回本子上的铅笔印儿没擦干净,你都把我凶哭了。”我开玩笑地问老妈,她现在是不是有些“自相矛盾”。
“还挺‘记仇’。这能一样吗?你那时候不管行吗?”老妈自己说着说着笑了,“我现在的教育观念也在进步。做错的时候应该批评教育,但必须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要懂得宽严相济、张弛有度。如果年轻时有这些想法,估计管你的话也得少一半多。”
我们俩哈哈大笑。我想,“少说两句”是老人“隔辈亲”,但还真有道理,咱得照着办。小娃培养得好不好,不就是长辈最关心的大事。换句话说,把小的教育好了,他们不也更开心了不是?
除夕,我和老妈去各自的婆家过年。电话拜年时,妈妈特别高兴地告诉我,92岁的奶奶气色比中秋节那会儿还好,饭量不错,还愿跟儿女们不时多拉上两句。“问的都是每个儿孙的琐碎事,反复问,还想问明白。我们就也大声地,一遍遍答应,回答着。一家子人也都乐意引着她多说,因为这全打开了话匣子,一晚上聊下来,可热闹了。”
电话这头的我,听了特别感动,也觉得感同身受。在婆婆家,我们正和年近九旬的爷爷一起守岁。爷爷曾是县里的干部,几千人的大会上,拿过话筒来就能即兴讲上一大篇。如今,老人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年节家人聚会时还能小酌一杯。而他最乐意的,还是讲话,特别是和孙辈儿、重孙辈儿讲话,一讲还是一大篇。所以,即便困得眼睛眯起来,连打几个哈欠,也强打精神和大家一起看春晚,还给每个人提出新年希望,比如让孙子努力奋斗,嘱咐重孙女锻炼身体,“安排”我好好看节目写写感悟,口中时不时还冒出些当下的时髦词,显得特别可爱。我们笑着为爷爷点赞,欣然接受并保证完成“任务”。
“他见着你们太亲了,使劲儿琢磨着夸每个人,说都愿听的话,让全家欢喜。”婆婆说,“你们也得多讲两句。讲什么都行,我们特别是爷爷绝对愿意听。歌里不是唱了,生活的烦恼和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和爸爸谈谈……”
一家人哈哈大笑。我们赶忙约定,把手机收集起来“集中隔离”,过年的任务就是“聊聊天”。
耳边回响母亲电话里的话,眼看着公婆欣慰的笑,突然感觉,“多说两句”是多么幸福,我们更得照办。陪伴,不是敷衍应付地待在一处。实实在在的情感交流,才是真正的“娱亲”。
再细细想,其实,说我们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我们的父母何尝不是上有老下有小?其实他们的牵挂更多更深切。我们的“孝”,或许不应是体现在物质上,也应考虑到他们的牵挂,站在他们的角度上,给予更多精神上的呵护。而我们的“顺”,大概也能体现在这“少说两句”和“多说两句”上,这其中有生活的智慧,也有成长的感悟,更饱含着满满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