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 燕
对于山东而言,黄河是连岱汇儒、济运通海、孕育齐鲁的“母亲河”。黄河之水滋养了齐鲁大地,哺育了齐鲁儿女,孕育了齐鲁文化。山东应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讲好新时代创造“幸福河”的时代篇章,传播文化山东新形象,“以河为媒”展示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自信。
解读“文化基因”,阐释好“母亲河”的根与魂
历史记载,黄河下游以泰山为分水岭改道频繁,北达天津,南抵江淮,黄河之水深刻影响着山东大部分地区,滚滚泥沙和黄河沿岸“天、地、人、河”的世代相守孕育了璀璨夺目的齐鲁文化。
长期以来,相对于中上游地区黄河文明的主导地位,山东的黄河文化却是相对模糊和边缘的。究其原因,南宋黄河夺淮南流远离山东大部分地区,文化记忆逐渐模糊;清末黄河夺大清河北流入海后,山东两岸又屡遭水患侵扰。加之山东许多城市乡村距离黄河主干道较远,其生产生活方式与人文景观跟黄河较为疏远。种种原因导致了对黄河资源重视度和利用度不够,对黄河文化形象的传播意识缺位。
齐鲁文化是黄河文化的核心文化之一。史前的后李、北辛、大汶口、龙山、岳石等文化在山东自成一体、谱系完整;在齐国稷下学宫上演的“百家争鸣”,与古希腊柏拉图学园共同成为文明轴心时代东西双壁,此后,作为黄河文化核心的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主流;黄河与济水同汇,濡养了河济文明与齐文化;黄河与大运河在山东构成“十字枢纽”,融汇南北经济与文化;黄河治理的河工水利遗迹、人物传说与地名故事伴随治水过程逐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黄河两岸也是革命热土,“黄河儿女”抒写了可歌可泣的红色革命篇章……讲好新时代的黄河故事,需要我们去深挖细刨“母亲河”的文化符号,全面阐释黄河文化对齐鲁文化的孕育涵养作用,充分认识齐鲁文化对黄河文化演进发展的反哺作用,依托黄河文化遗产,打造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等一批黄河文化地标和精神标识,把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山东的时代精神。
聚焦“美丽廊道”,展现“幸福河”风采
黄河流域是生态脆弱区,生态文明建设是“底线”和“红线”。要坚持生态优先理念,发挥黄河整体带动和线性串联作用,加强黄河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景观提升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打造一批高端黄河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文化旅游景区,将山东黄河沿线打造成为美丽中国的生态廊道、景观廊道、产业廊道,立体展现新时代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建设成就。
突出业态增效,讲好“宜业黄河”故事。要依托资源优势和文化差异,因地制宜地优化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乡土风情、智慧黄河等业态结构,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各节点城市积极创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一批开放式的黄河滨海公园、生态湿地公园、生态森林公园、文化产业园区等公共空间。齐河黄河国际生态城、高青(黄河)天鹅湖国际慢城、垦利黄河入海口生态湿地旅游区等已经形成典范。
聚焦人民幸福,讲好“宜居黄河”故事。要以“居民幸福”和“游客满意”为目标,创造“近者悦,远者来”的美好生活和休闲旅游空间,发现黄河美,展示黄河美,传播黄河美,分享黄河美,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幸福黄河”的获得感和自豪感。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规划建设黄河生态湿地、黄河生态公园、黄河滨河公园、黄河郊野公园、黄河农业观光园、黄河生态森林公园、黄河美丽乡村、黄河生态人家等,将沿黄流域临河、近河、亲河区域打造成市民和游客共享的新型城乡功能区,让黄河与城市乡村产生紧密的生态、生产和生活关联。
建设“风情廊道”,讲好“宜游黄河”故事。以贯穿沿黄9市25县的黄河大堤为基础,升级、改造、建设“山东省黄河千里风情自驾廊道”,完善黄河干线旅游交通网络体系,打造高标准的景观化道路。建设“黄河驿站”,配套自驾露营地、汽车旅馆、“黄河人家”民宿等业态。建设步行道、骑行道等慢游景观道,配备骑行设备租赁及相关服务。全面整合沿途城乡优质文化和旅游资源,让河、城、村、景经由风景廊道的串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打造山东黄河文化精品旅游带。
创新“超级IP”,塑造“智慧河”品牌
“黄河”作为一个超级IP,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品牌价值。山东沿黄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之地、民族精神的象征之地、百家争鸣的代表区域、开放革新的前沿先导、古代中国的转运中枢,在黄河文化品牌矩阵中,不但有黄河入海、泰山崛起、孔子家乡这样的世界级文化符号,历史名人也是浩若繁星,还有一大批具有成长潜力的IP资源数不胜数。要深刻认识沿黄流域文化和旅游景区景点散小弱,黄河文化挖掘利用不深、表达不够的短板,创新发展理念,激活黄河文化资源的价值存量,将这些IP化能力强的资源分类开发,打造“黄河”这一超级符号的IP生态树,形成具有黄河流域文化地理表征意义的IP产业,塑造高辨识度、高吸附力、高变现能力的黄河品牌,通过跨界运营的方式对黄河IP产品进行品牌增值与衍生力开发,改变黄河文化“有说头没看头,有看头没玩头”的困境。
从业态创新、产品衍生和服务升级等层面探索新路径和新模式,让黄河文化成为“看得见的风景”。创新打造一批黄河文化主题产品。充分利用老字号餐饮、小吃店品牌资源,创新研发“黄河宴”系列餐饮;依托黄河地理标志商品,黄河口大闸蟹、平阴玫瑰、高青黑牛、龙山小米、沾化冬枣、乐陵金丝小枣、莱芜生姜、夏津椹果等资源研发“黄河礼物”;建设一批特色化、品牌化、创意化的主题酒店、文化客栈、精品民宿,打造“黄河美宿”;研发东阿阿胶、陶瓷琉璃、古桑文创产品等,形成“黄河记忆”系列文创产品。整理、传承、保护传统美术、戏剧、曲艺、技艺和民间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设立“黄河非遗工坊”“大师工作室”,开展传承、传播活动。依托山东“乡村好时节”、济南泉水节、黄河口国际马拉松节、黄河口美食季等特色节庆,打造成黄河文化展示、消费体验、经济转化、营销推广的综合平台和载体。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再现文化场景,再造产品体验,用场景展示文化,让体验讲述“黄河”。将黄河资源转化为具有生态背景、文化场景、生活美景、时代图景的“生活方式”,打造“主客共享”的生活、学习和成长空间,以“现场感”和“亲历感”讲述“黄河故事”,推动黄河文明的传播与普及,通过生活化、场景化叙事,全面展现新时代黄河流域的“美好生活图景”。要系统梳理和挖掘地域文化,打造一批具有鲜明黄河符号特色的非遗工坊、文化创意休闲区、文化博物馆、黄河名村名镇、黄河生活空间等文化体验空间。同时,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活化黄河文物,演绎黄河历史,编制大河之舞,推动黄河夜游,营造现实与虚拟的交互体验,用业态、产品和服务实现消费体验,用场景展示文化,让体验讲述“人文黄河”。
深化黄河文化精品旅游带与生态文明建设、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文化复兴和“碳中和”绿色发展等战略的深度衔接,培育引领全国的典范品牌。比如“黄河入海”旅游品牌,突出黄河文化元素与黄河沿岸景观设计的融合,构建“黄河入海”品牌标志体系,打造黄河旅游品牌产品和精品线路,形成具有中国代表性和齐鲁风格的旅游目的地品牌。深耕尼山论坛、稷下论坛等世界文明对话的国际平台,推动黄河文明及山东文化的世界多元对话,展示中国精神和中国自信。
(作者系山东财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