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筠
伟大的文学作品之所以散发着持久的魅力,主要在于它以优美的文字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形象。十八世纪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就是这样一部文学作品。
在这部小说中,每个人物由于社会现实的规定性,构成了自身特定的社会身份,这一个个“自身”又构成了其他人物的生存环境。每个人物都在既有现实规定的土壤里,透射出独有的个体人性,演绎着不同于他人的或悲或喜的人生命运。小说中,不同的人物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化的人的多面性与复杂性,而这各自不同的人的“多面与复杂”被“显现”的“光源”,则是来自几乎是真善美化身的一个身份卑微的天真少女——艾丝美拉达。
在围绕艾丝美拉达的众多人物中,作品刻画最有深度、最富有立体感、最真实的,要数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了。
克洛德,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因其优秀,被升为巴黎最为著名的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为了完成上帝赋予的神圣使命,他潜心研究基督教义,研究宇宙自然的各种奥秘,几乎是心如止水。在小说中出现时,他已经人到中年,自命不凡,高高在上,虽外表孤僻清高,却又对世俗社会充满怜悯。他以一种“圣人”的心迹俯视整个社会,披着一具不食人间烟火的空洞而又阴暗的躯壳。
克洛德的这一切,他的非凡的修行,他的冰冷的似乎尘世难以打扰的心,因为艾丝美拉达的出现,开始不淡定了。他的心在矛盾中挣扎着,撕扯着,痛苦着。他无法抗拒艾丝美拉达的美艳,无法抵御陷入世俗的魅惑。艾丝美拉达唤醒了他灵魂深处深藏着的与世俗连接的根。他毕竟是血肉之躯,身上流动着的血液是热的,艾丝美拉达使他暴露了人的本性只能克制压抑而不可能消除。不管他的外表多像是一尘不染的圣徒使者,他的本性依然是斩不断世俗情缘的活生生的人,他依然有人的正常需要,有一个男人的情欲与追求,只是,他从年轻时就决心矢志不渝的宗教信仰成了他通往世俗生活的藩篱。当他抵挡不住艾丝美拉达的美艳,最终要冲出这藩篱时,又被这藩篱撕扯着刺伤着,使他挣扎痛苦,但他还是被内心的凡俗力量推向了无法“救赎”的深渊。由于他不能获得艾丝美拉达的爱,他变得比世俗中的坏人还要阴暗恶毒,他魂不守舍地跟踪窃听艾丝美拉达的私生活,他忍受不了艾丝美拉达爱上别的男人,他不惜对情敌痛下杀手。当他看到无辜的艾丝美拉达被置于即将走向死亡的审判庭时,内心虽惭愧自责,却又没有勇气为被诬陷的艾丝美拉达洗清冤屈。他私下要和艾丝美拉达作一笔情欲的交易,遭到断然拒绝时,完全被妒火烧毁,他情愿毁灭这人世间的“尤物”,也绝不容忍这个女子属于他人。
至此,这个克洛德,在艾丝美拉达面前已经完全脱去了“圣者”的虚伪外衣,一任世俗的人性而且是丑恶的一面支配自己,滑向了兽性,最后成了杀害艾丝美拉达的魔鬼。
小说里其他围绕艾丝美拉达活动的人物,如巴黎市卫队长腓比斯,教堂敲钟人卡西莫多,法国国王,诗人戏剧家甘果瓦,乞丐帮,贵族夫人小姐们等,其形象塑造则比克洛德要单纯明晰许多。艾丝美拉达与巴黎市的卫队长腓比斯,是真情真爱对虚假与亵渎。与卡西莫多,是唯美引起的丑陋外表下一颗善良灵魂的自卑与痛苦。与诗人甘果瓦,显露的是文人的自命清高却又胆小怕事,无所作为,可怜又可鄙。在丐帮那里,显示了社会底层人民蕴含的阶级情谊与无私奉献精神。在国王那里,暴露了专制统治者的虚弱无知,胆怯残暴及对下层人民的镇压。在贵族女性那里,显示的是对底层痛苦生活的漠不关心,及奢侈无聊空虚的生活状态。
雨果以它高超的浪漫主义,甚至还带有虚幻色彩的手法,通过塑造艾丝美拉达这样一个理想化的形象,映照性地揭示了在一个黑暗的社会环境里,在教会和王权势力笼罩一切的世间,美好的事物要么妥协,同流合污,要么被无情地毁灭,没有独立存在的现实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