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不足,安期未来?

信不足,安期未来?

2022-03-15 大众日报 08版

  □ 本报记者 于国鹏
  每到3月15日,央视的3·15晚会都备受关注。按照惯例,在每年的晚会上,都会毫不留情地报道一批损害消费者权益的典型案例,其中被曝光的主角不乏那些平时“衣冠楚楚”的大牌商家。大家之所以对这台晚会感兴趣,一是希望看到这些做出不光彩勾当的商家被揭露、被批判、被处罚,同时也希望通过支持这台晚会表达明确的态度,呼吁维护社会诚信,共同创造一种更可持续、更有预见性的美好生活。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对“信”有一种非同一般的强调和追求。孔子要求弟子“言忠信”,认为“人而无信,不可其可也”。在孔子看来,不仅人与人相处要重“信”,社会治理同样也离不开“信”。他甚至认为:“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人们敬重诚信的人,自然也就鄙弃那些言而无信者。这种价值观渗透和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在文学作品中,那些重诚信之人,往往被塑造得光彩照人,是被尊重、被褒扬的榜样;而那些奸诈之徒,则往往被描述得形象猥琐,心地阴暗,是被蔑视、被鞭挞的对象,是人人喊打的反面人物,是引以为戒的负面典型。这些人物虽然有的不免存在脸谱化、简单化、平面化的不足,但不得不承认,在影响世道人心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里,我们不妨以《三国演义》中的几个人物形象为例进行观察。
  最讲忠义诚信的人物,非关羽莫属。小说开头,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三人由此结成生死之交。关羽对这份交情,确实是一诺千金,义薄云天。曹操攻打刘备,刘关张失散,刘备暂投袁绍。关羽在未知刘备生死的情况下,面对张辽劝降,暂时栖身曹操处。但是,关羽在降曹前,提出了三个条件,并称若有一个条件不满足,决不肯降。三个条件之一,是“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曹操表面上欣然同意,不过,私下还是希望通过官爵厚禄以结其心。关羽获享极其丰厚的礼遇,只是一直未为所动。当得知刘备在袁绍处的确切消息后,关羽信守承诺,封金挂印,书辞曹操,简单收拾后即风尘仆仆启程前往。曹操不舍,随后带兵追来,一番交谈,知不可挽回,禁不住感叹:“云长天下义士,恨吾福薄,不得相留。”关羽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更是撼人心魄。在这些故事中,突出的虽然是关羽的“义”,但“义”与“信”密切相关。孔子就说过:“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显然,孔子认为,君子虽然以义作为办事的根本,最终还是要靠诚信来完成它。后人正是感念关羽的忠义诚信,在很多地方建起“关公庙”,还把他当成财神供奉。
  曹操事实上是被当成反面人物来刻画的,被塑造成一个奸诈虚伪的形象,所谓“乱世之奸雄”。但是,曹操的文治武功毕竟不能轻易抹杀。书中在写到曹操何以取得这些成就时,还是有意无意间展示出其重“信”的一面。比如关羽辞别曹操去找刘备,眼见曹操带人追来,对曹操说:“望丞相勿忘昔日之言。”这话中最重要的一层意思,是提醒曹操不要忘了承诺。曹操回答:“吾欲取信于天下,安肯有负前言。”在这里,曹操自我确认了“信”的一面。曹操大度地放走关羽并称:“吾言既出,不可追也。”实际还是表达了一个“信”字。突出曹操之“信”的最生动的一个情节,当是曹操割发代首。建安三年,曹操自许都引兵攻打张绣。为笼络民心,行军路过百姓麦田时,曹操下令,“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在如此严格的军令下,“官军经过麦田,皆下马以手扶麦,递相传送而过。”这时候,意外出现了,曹操所骑战马受惊,闯进麦田,踩踏坏了一大片。自己制定的军规,焉能不带头遵守?为表达自己的态度,曹操作势要拔剑自刎,自然被众人拦下。最终,曹操决定割发代首。此事传开,一时“三军悚然,无不懔遵军令”。《三国演义》引用了一首诗来评价这件事,其中,诗的后两句是“拔刀割发权为首,方见曹瞒诈术深”,显然,这诗是用来讥讽曹操的,认为他割发代首不过是诈术而已。其实,如此评价对曹操来讲,既不符合事实,也有失公平。曹操作为一方枭雄,正逐鹿中原,严格治军是必然的,而他要收服军心,做到令行禁止,首先又需率先垂范。仅从这件事可以推测,在守规则讲信用方面,曹操确实是率先垂范的,也是值得敬佩的。由此也能够理解,为什么在曹操数次遭遇困境甚至陷入绝境的时候,曹洪、典韦等大将皆能置自己安危于不顾而舍命相救。
  刘备当然是书中最重要的正面人物。恰恰是这位刘皇叔,常常暴露出无“信”之行,还因此被吕布痛骂过。袁术派大将纪灵攻打刘备,刘备向吕布求救。吕布辕门射戟,轻松化解争端。吕布当然希望刘备能够知恩图报,所以一再叮嘱:“吾今特解公之危。异日得志,不可相忘。”后来,吕布为曹操所获,自知命悬一线,趁曹操暂离之机,急向刘备求救,“公为坐上客,布为阶下囚,何不发一言而相宽乎?”这时候,刘备点头。看上去,刘备似是愿意为吕布说几句好话的,其实不然。当曹操真的向刘备征求意见时,刘备却是把吕布直接往火坑里推了:“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这是让曹操吸取丁原、董卓没有杀吕布却被吕布反杀的教训。刘备这句话,直接断了吕布的生路。所以,吕布直接瞪着刘备开骂:“是儿最无信者!”接下来,曹操命人将吕布牵下楼缢死。吕布尚存求生的最后一线希望,边走边挣扎着回过头来向刘备喊:“大耳儿!不记辕门射戟时耶?”至于刘备怎么回答,书中没写,通过其他情节岔开了。结果,吕布被缢死,然后被枭首。读到这里,我常常想,如果此处没有别人打岔,刘备该怎么回答?设身处地为刘备着想的话,这确实是个难题。刘备当然赞同借此机会除掉吕布。但是,在和吕布面对面的情况下,他又说不出口,毕竟吕布曾经对他有救命之恩。所以,书中处理得很聪明,直接掩饰过去了,这是为刘备留面子。刘备的面子是留住了,与他争天下的竞争对手也少了一个,这是他的收获。从另一个角度看,因为他失“信”在此,我们对他的评价要大大的下调几格,也完全合情合理。
  再回到当下,我们的生活因为技术革新等因素推动,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疾变化。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中,基本的生活逻辑和基本的价值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其中,公众对“信”的追求在主流价值观层面上并没有变化。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没有变化并非是完全静态的,而是在种种冲击与动荡下,通过个体的自律与他律进行保护或修复,从而实现的一种动态平衡。所以,实现有“信”的生活,既需要一种自我的道德认知和精神引领,同时也需要外部力量的监督和外在规范的约束,像央视3·.15晚会就是后者的组成部分之一。在二者互不缺席和共同作用下,才能创造出不能不“信”、不愿不“信”、不敢不“信”的生活新图景。这样的生活,才有底气,才有未来,才能如倒食甘蔗,渐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