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学泽
古人作诗,留下两个long上行:一个是陇上行,一个是垄上行。陇,今天甘肃的简称,陕甘边界有座山叫陇山;垄,通常是指麦垄。因此,陇和垄,意思不同,入诗的意境也有很大的不同。
陇,古代是边塞之地,入诗常有萧瑟雄健之气。唐代就有多首陇上诗篇,王涯《陇上行》:负羽到边州,鸣笳度陇头。云黄知塞近,草白见边秋。唐代张仲素也作《陇上行》:行到黄云陇,唯闻羌戍鼙。不如山下水,犹得任东西。
垄,因为是麦垄,就多了田园风光。宋代田园诗人范成大有“一沓”麦垄诗,如《上巳前一日学射山、万岁池故事》:青黄麦垄平平去,疏密桤林整整来;《晨出蒋山道中》:故国丘陵多麦垄,新晴篱落有梅梢;《新晴行郪水上,与涪江相近》:过尽江沙穿麦垄,忽有青蜩扶叶鸣。
有意思的是,古代的陇和垄可以通用。罗贯中《三国演义》中描写诸葛亮: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其中垄亩写作陇亩。
麦垄入诗有时也有豪迈之气。明末清初的屈大均(1630—1696)作《垄上行》:耕夫有志如鸿鹄,一夕丹书发鱼腹。天教狐啸起英雄,遂使雌雄争逐鹿。屈大均曾与魏耕等人进行反清活动,故有此桀骜不屈之气。
麦垄里藏着农民的智慧。小时候站在麦垄上浇地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那时浇地都是大水漫灌,麦垄的作用形同河之堤岸,起到束水引流的作用,当水流不畅的时候,人站在麦垄上可以及时分拨水流,没有麦垄不能完成浇地任务;麦垄留出来透风,可以促进小麦授粉。此外,麦垄还承担着秋季玉米种植的重任,玉米的种子就是在小麦收割前夕种在麦垄上,麦垄吸收阳光,积攒了能量,是种植的最佳地方,也因此,麦垄的间距,就是未来玉米成长的行距。
麦垄对我来说是带着乡愁的字眼。农历五月,麦浪滚滚,年少的我走在一眼望不到头的麦垄间种植玉米,前边的人刨窝,后边的人放种,每个土窝里放两三粒种子,如果土地相对湿润,就不需要浇水;如果土地干燥,就必须浇水。根据记载,玉米于明朝嘉靖三十年(1551年)传入我国,因此麦垄上套种玉米,已经是历经多年的耕作轮替。
但我最近到淄博的农田采访,在淄博禾丰种业科技公司的生态无人农场,发现这里的500亩麦田已经没有了麦垄,不禁感慨万千。
禾丰种业与山东理工大学兰玉彬教授团队进行数字化合作,利用5G云平台技术实现了500亩试验田无人化作业。现在种小麦,播种机都用上了北斗导航,自动确定麦行的合理间距,不需要麦垄;小麦打药可以使用无人机,不需要麦垄;水肥施灌可以使用数字化控制喷灌技术,不需要麦垄。
不需要麦垄看似去掉了田间的一道土埂而已,而实际上没有高科技作业是不能实现的,有无麦垄,其实是小麦生产的一个划时代变化,是麦业实现高科技生产的一个缩影,而且山东正在进行由点到面的推广。2021年5月,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农技、农机、水利等方面有关专家,研究制定了《小麦减垄增地种植技术模式》,并从2021年秋天开始,在全省进行示范推广。
我国很早就种植小麦,河南殷墟的小麦有3500年左右的历史,这与殷代甲骨文中已有麦字的记载一致。1955年在安徽亳县钓鱼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炭化小麦颗粒,进一步证明了我国在5000年前的远古时代就已栽培小麦了。因为种植小麦的历史悠久,小麦、麦垄就像文化胎记一样出现在历代诗词歌赋里。如今麦垄正在消失的过程中,下一代人怎么向后代解释麦垄,可能快要找不到实物了。
文化是形而上的存在,却以形而下的实体使用为基础。爱国歌星张明敏有一首歌,居然也叫《垄上行》,庄奴作词:我从垄上走过/垄上一片秋色/枝头树叶金黄/风来声瑟瑟/仿佛为季节讴歌。
城市在变,乡间也在变,每一个细微的改变,背后可能都有你想不到的复杂。麦垄没了,但麦子还在,还生产得更多,这是好事。